芒种刚过本该晒谷忙,可南方接连下了十几天暴雨。田里的水稻正灌浆呢,雨水泡着根,叶子都发黄了,农户们急得直跺脚。
“夜雨隔田埂”,老辈人都说夏天的雨来得猛,可今年这雨势实在反常。湖南老张的稻田积水没过田垄,秧苗歪歪扭扭趴在水里,像生了病的孩子。
他想起父亲教的土办法,赶紧叫上老伴去挖排水沟,可手工挖渠太慢,根本赶不上雨水涨。这时候村农技站的小李来了,带着抽水机帮着排水,还指导撒草木灰防烂根。“传统法子得用,但现代设备也不能少。
”小李的话让老张茅塞顿开。
隔壁村的王大姐家种的是辣椒,暴雨把大棚压塌了两亩,辣椒苗被砸得东倒西歪。
她蹲在地里抹眼泪,想起去年台风天也是这样,损失了小一半收成。村主任知道后,带着大伙来帮忙加固大棚,用粗竹竿把支架绑成三角形,说这样抗风又抗压。农技员还提醒,雨后要及时喷叶面肥,不然作物容易缺养分,就像人饿久了没力气。
北方的玉米地虽说没遭暴雨,但接连的高温让老赵犯了愁,玉米叶子卷成了“旱烟筒”。他记得老一辈说“旱锄田,涝浇园”,可这持续高温光靠锄头松土不管用了。镇上的农业专家下来指导,让他在清晨灌水降温,还说滴灌比大水漫灌省水又见效。
“现在种地不能光靠老经验,得听科学的,但老辈的智慧也不能丢。”老赵边干活边念叨。
这场暴雨让大家意识到,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提前预防才是硬道理。有的农户觉得麻烦,觉得年年防灾年年没事,可真等灾害来了,后悔都来不及。就像前几年隔壁县没提前修排水渠,一场大暴雨冲毁了百亩良田,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近五年南方汛期降雨量增加两成,农田积水成灾的风险越来越高。咱们农民靠天吃饭,但不能被动等天,得主动把应对措施做到前头。
比如提前加固大棚,备好抽水机、塑料布,跟村里农技员多打听天气预警。
我个人认为,把传统的看云识天气和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结合起来,才是双保险。
现在正是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雨后排水、松土、补肥一样不能少,千万别拖延。要是自己拿不准,赶紧联系当地农业站,他们有专业的法子帮忙解决。这场雨给咱们提了个醒,种地就得眼观六路,把天气的变化嵌进种地的时间表。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咱农民最懂这个理,该出手时就得赶紧干。接下来一周还有阵雨,大伙赶紧去田里看看排水渠通不通,大棚支架牢不牢。
别等庄稼遭了罪才着急,现在动起来,秋天收成才有指望。您家地里的作物咋样了?有没有啥应对暴雨的好法子?
评论区聊聊呗!
关注网易号,每天获取实用的天气务农经。
记住,好收成靠双手,更靠提前打算,咱农民就是田里的“气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