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关县巡察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向群众收集问题线索。
春日文山,红土生金。
清晨,巡察干部陈树培踩着露水走向田间。他俯身向正在劳作的农户问道:“老乡,农技员最近来指导过几次?”泥土沾满裤脚,笔尖在笔记本上划过沙沙作响,记录着春耕时节最鲜活的民生答卷。
“巡察不是翻账本,而是解方程式。”为不误农时,文山州委第十三轮巡察组将“接访桌”搬到田埂,用“铁脚板”丈量民情:通过提级巡察3个乡镇及12个村(社区)、州县联动巡察17个村(社区)、对州农业农村局开展“回头看”,精准靶向对准农资供应、水利灌溉、技术指导等春耕命脉。
农时跟着太阳走,巡察追着月亮行。在西畴县龙泉村的机耕道上,巡察干部背着背包沿蜿蜒田埂逐户走访。“老乡,种粮补贴到账没?”巡察干部罗应文卷起裤腿蹲下,手里拿着秧苗与村民刘仕刚聊了起来。白天,他们穿梭于农资店与田间,暗访农资价格、查验灌溉沟渠;夜晚,则借着月光召开“星空访谈会”,村民们围坐诉说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
在巡察组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麻栗坡县新队社区农资市场存在价格虚高现象;广南县柑橘产业遭遇技术瓶颈;丘北县野猪塘村沟渠淤塞危及春灌……
这些泥土深处的声音,被文山州“日巡夜访”机制转化为整改任务清单。截至5月初,全州已召开“院坝会”65场,收集问题线索825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32件。
广南县坝美镇柑橘园,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在开展。同应村村民李山坤望着枝头重新挂满的花苞,脸上绽开笑容。半个月前,他为柑橘异常掉花焦虑不已,“巡察组请来农技专家比送米送油还让人高兴,这样的服务心里踏实。”
这场“及时雨”的精准发力,源于巡察组发现柑橘产业技术短板后,立即联动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家服务团”,将农技培训课搬到果园。这种“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的复合服务模式,让橘农吃下了“定心丸”。
“同样规格的10袋复合肥,现在能省下70元。”麻栗坡县村民李华刚竖起大拇指。此前,该县因采购模式分散,各村农资店定价混乱,甚至出现“邻村同品牌化肥每袋贵5到8元”的怪象。
巡察组在暗访时发现,这一乱象源于长期形成的采购利益链。巡察组随即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约谈涉嫌串标抬价的供应商,并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统采网络”。
最终,麻栗坡县供销社整合采购渠道,新队社区供销农资超市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运营模式,化肥价格下降7%,农技指导服务做到“随叫随到”。
丘北县双龙营镇野猪塘村,汩汩清水正涌向连片稻田。“以前这是条‘卡脖子’的烂沟子,巡察组盯着办,现在成了‘连心渠’!”村干部普绍飞指着加固后的渠壁感慨。
在开展“回头看”时,州委第七巡察组发现全州75条高标准农田沟渠因管护缺位被闲置。在巡察组持续跟踪下,33条涉及民生痛点的沟渠被列为“立行立改”事项,丘北县仅用一周便完成19公里沟渠清淤加固,1.9万亩“望天田”重获灌溉。
“既要当好发现问题的‘啄木鸟’,又要做好培育发展的‘护林员’。”州委巡察办负责人道出深层思考。文山探索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由单点纠偏向系统治理转变,从被动查缺向主动服务延伸,实现阶段整改向长效治理升级,形成了“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全州督促发放涉农补贴资金4256万元,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7起,为全年粮食稳产筑牢根基。
“以前觉得巡察是‘查问题’,现在明白是‘帮办事’。”夜幕降临,西畴县大落洞村的巡察干部合上笔记本,村民任科柏的话在星光下回响。
记者手记
在文山的春耕图景里,当巡察干部学会用农民的语言交流,沾着泥浆的胶鞋印、星空下记录的民生诉求,都化作滋养根系的养分——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让治理效能更有质感。从“翻账本”到“解方程”,这场发生在春天的实践,用脚步传递温情:以人民为中心的巡察,永远在路上,在田埂上,在群众的心坎上。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陈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