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村干部连怎么上班都成了一个问题。

过去,不坐班是问题;现在,坐班也是问题。

过去,不少村社区都推行干部坐班制度,每天像机关干部一样,准时上班、下班。有的还安装监控予以监督,或是组织明察暗访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通报整改。

于是,村社区机关化现象引起关注与思考。村社区干部究竟是什么性质?还是不是群众自治组织?如此能否与群众打成一片?干部与群众还能坐在一条板凳上吗?

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的纵深推进,村社区干部坐班被作为形式主义和基层负担问题予以整改。

有不少地方调整优化了村社区干部坐班制度,工作日村社区一般安排1名干部在党群服务中心坐班,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办理服务事项,其余干部入户走访、上门服务、代办事务,坚决防止村级组织“机关化”,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这当然是件好事情。

可是,据媒体报道,有村干部告诉记者,乡镇要求村两委干部每天有人在村委会接访或接待群众办事,实际情况却是,他们经常值班一个月也见不到人来办事。

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说,他们现在值班除了需要报个数字填个表,坐在村委会打打字以外,其他时候只能干坐着。

还有,不允许其余干部坐在办公室,也有一些说法。

有社区书记说,干部出了办公室后,就不太好管了,他们是不是在做事,虽然可以通过信息化查轨迹,但总不至于天天入户走访吧。

也有社区干部调侃,实在是没事的时候,就只能是在街上瞎逛。其它地方也不敢随便去,恐怕有视频查岗,也是可能的。

而最纠结的是,面对群众提出的诉求,他们往往有心无力,不但自己解决不了,而且上报之后又得不到支持,许多问题解决不了,使得自己再走访、再服务也没有了底气和热情。

还有乡镇街道的干部称,现在借调现象规范之后,不少原来从村社区借调的人员都回到村社区了,村社区的工作人员数量并不少了,有没有可能存在人浮于事?

基层减负之后,原来的形式主义事务有了大幅度剥离,如何发挥他们下沉一线工作的积极性与实效性?值得关注。

其实,村社区干部怎么上班?是坐在办公室,还是下沉一线?都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因为,从村社区的主要职责来讲,应该就是为群众提供好各项服务,而服务的地方可以是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当年农村收税费提留的时代,村里是没有值班一说的。村干部经常会到群众家里,或是田间地头。群众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去找村组干部,或是打电话。村组干部一般都会上门处理。

现在有的地方看起来是规范化了,只是越来越像机关化,村干部性质机关化,工作内容机关化,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群众来办事,有时候看着就觉得不是坐在一条板凳上了,还隔着一个柜台。还是到群众家里、一线现场办事好一些,大家可以随意围坐在一起。

我以为,村干部,仍然考虑重点发挥群众自治功能,切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为群众搞好服务、解决诉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