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实现“五育”融合的生态化转型?山东省安丘市文华学校以“班主任+”为创新路径,通过跨界思维重构劳动育人生态,探索出一条“价值引领—课程赋能—机制创新”的实践路径。
角色重构助力劳动教育“跨界”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班主任工作局限于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这一角色定位弱化了班主任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作用。学校通过“班主任+”模式,实现班主任角色重构,为劳动教育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跨身份边界:在“班主任+”模式下,班主任成为劳动教育的“首席架构师”。劳动课教师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知识支撑和技术指导,家长督促和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社会力量则带来了广阔的资源和真实的实践场景。班主任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将各方力量整合起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育人共同体,共同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跨学科边界:“班主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劳动教育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比如进行垃圾分类,班主任与劳动课教师共同开发STEAM课程,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工程等角度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技术。在中医药种植项目里,班主任联系传统文化传承人,打造沉浸式劳动场域。学生不仅学习到中医药种植的知识和技能,还深切感受到劳动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
跨场域边界:“班主任+”劳动育人共同体积极跨场域边界,构建了“教室—家庭—社区”三级劳动实践网络。班主任主导设计《家庭劳动清单》和《社区服务地图》。《家庭劳动清单》详细规划了学生在家庭中应参与的各项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社区服务地图》则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服务的具体路径和方向,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班主任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进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关注和支持劳动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构建劳动素养培育的进阶体系
近年来,借助“班主任+”的机制,学校突破学科本位、时空局限、评价单一的三大制约因素,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从“活动拼盘”到“素养培育”的升级,构建起螺旋式进阶体系。
学校开展跨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关联。例如,“数学+劳动”的“家庭空间规划”项目,学生在整理收纳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几何知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语文+劳动”的“节气农耕笔记”项目,学生用文字记录作物生长规律,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习了农耕文化。
以往,劳动教育常常受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和有限的校园空间。为破解时空局限,学校实施“1015微劳动”计划,每天安排10分钟知识讲解与15分钟实践操作。同时,学校创建了46处班级责任田,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参与种植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学校创新推出“劳动存折”,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将累计的劳动时长转化为“劳动学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开发了智能评价系统,通过可视化数据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学校,劳动教育已形成完整的“素养培育系统”:低段学生以自我服务为主,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段学生开展校园服务,增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高段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提升社会担当和奉献精神。三个阶段螺旋式上升,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创新机制促进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学校以班主任为纽带,建立了三大创新机制,为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高质量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协同共生机制。学校建立了“校家社三联机制”:课程联建——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壁垒,充分汲取家庭生活经验、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专业知识,共同打造富有层次与深度的劳动教育课程。基地联用——与15个实践基地签约,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场景。活动联办——已成功举办3届劳动嘉年华,吸引了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出浓郁的劳动教育氛围。
二是数字赋能机制。学校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劳动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古代农耕的艰辛、现代工业生产的高效,使劳动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劳动素养数字画像”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进行多维度、全过程记录与分析,为教师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长效培育机制。学校构建并实施班主任“四维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帮助班主任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规律;开展优质课大赛,搭建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与竞争的平台;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促进劳动教育成果转化,将优秀案例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师投身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文华学校)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0日 第09版
作者:郭德强 李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