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馆将于6月28日至10月5日推出特别展览“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本次展览全面展现二十世纪广东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并凸显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视觉艺术现代主义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展览汇聚了超过二百件来自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的作品,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展出,在M+地下大堂展厅对公众开放。
聚焦广州与香港两座城市
“广东摩登:艺术与视觉文化,1900至1970年代”根植本土历史,探讨具有当代全球共鸣的议题,包括个人与集体身份的建构、图像在社会变迁中的意义。广州与香港这两座语言文化相连的港口城市,既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亦是重新思考艺术和其意义的起点。二十世纪初,广东艺术家突破传统绘画的文人趣味,创造出着重社会关怀的写实主义,题材涵盖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与劳动,以至战争与灾难。他们身兼记者与出版商,运用印刷、摄影与漫画等大众媒介去反映社会现状,甚至推动变革。广东与香港的艺术家承袭了共同的现代艺术遗绪,创作风貌迥异之中,仍不时展现出错综而微妙的共鸣。
叶因泉《香港轩尼诗道》(《风景写生册》之二三〇) 1950年 水墨设色纸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图片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方人定 《风雨途中》 1932年 水墨设色纸本 香港梅洁楼藏画 ©方人定家属 图片由香港梅洁楼藏画提供
高剑父 《雨中飞行》(画心) 1932年 水墨设色纸本 图片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提供
展览汇集广东及香港艺术家众多精品,涵盖不同媒介,包括水墨画家赵少昂、高剑父、关山月和黄般若;油画家李秉、鸥洋、丁衍庸和王少陵;版画家古元、黄新波和李桦;漫画家廖冰兄和叶因泉;以及摄影师陈迹、沙飞和邱良。展览分爲四个主题单元,从历史脉络出发,重新审视艺术和艺术家如何介入社会、建构现实。
二十世纪初,广东艺术家倡导以写实主义推动国家现代化,借鉴日本与西方的艺术语言,脱离传统文人画的诗意表达,转而关注现实生活。他们深知图像的力量,率先利用摄影、印刷与画报等大众媒介,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传播时事与先进思想。从此单元开始,展览将持续探讨图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追溯其在不同历史和政治背景中的演变。
黄新波《码头》 1948年 木刻版画 ©黄新波家属 图片由当代印艺 香港版画工作室提供
陈福善 《舞会》 1968年 塑胶彩纸本 ©陈福善信托 图片由 M+提供
邱良 《体操之一》 1960至1970年代 银盐照片 © 摄影画报有限公司 图片由 M+提供
这一动荡年代造就了广东艺术家崭新且复杂的社会角色。左翼艺术家关注劳工阶层,直面描绘社会不公和战乱的创痛。此单元亦探索女性身份的变迁,对比传统艺术物化女性的视角与女性艺术家积极建构自身形象的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现代的“新女性”重塑成国家活力的象征,彰显其公共角色。
二十世纪广东艺术家笔下的广东风土人情,常常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本土自豪感。随着战争带来冲突及离散,他们亦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国家的描绘。1949年后,广东艺术家成为建构新中国形象的重要力量,比如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于1959年与傅抱石一同受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山水画作《江山如此多娇》。
见证二十世纪广东艺术的全国性崛起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我很高兴见证M+迈向另一重要里程碑。这次展览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广东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回溯广东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与香港的密切联结。展览探讨广东艺术家如何在动荡时局及艺术潮流的碰撞中,为全球现代主义写下独特且辉煌的一页,让我们深思艺术创作如何在不同社会语言和文化脉络中发展。”
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彭绮云及M+水墨艺术副策展人杨浚承表示:“展览编织一个关于战争、革命、文化身份与艺术自主性的动人故事,并引发对其当下影响的深刻思考。当今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其塑造现实的角色。展览引领观众重返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场,重新认识那些开创现代视觉语言与图像传播方式的艺术家,见证图像时代的诞生。”
为呼应本次特别展览,由戴光郁构思的参与式行为与装置作品《如此江山》将于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至8月10日(星期日)在二楼焦点空间呈现。戴光郁邀请逾二百位艺术家与艺术系学生携手合作,重绘傅抱石与广东画家关山月于1959年创作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参与者将在焦点空间内各自重绘原作的不同部分,这些部分将被重新拼合。他们将透过协作寻找临摹与演绎之间的平衡,创作出既呼应原作却又充满当代风貌的全新作品,见证二十世纪广东艺术的全国性崛起。
南都记者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