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回忆父亲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的长子张心智,谈吐溫文儒雅。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宁夏自治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张心智先生的国画造诣很高。他的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及香港参加过展出。幼时家教甚严,读的是私塾,在张大千先生的指点下,习墨作画。他印象最深的事便是随父亲在敦煌度过的那段日子。抗日战争时期,张大千先生为了探索国画艺术源流,带着张心智和弟子两赴敦煌,面壁临摹,从古代壁画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说;“父亲到达莫高窟后,首先一面翻阅国外资料和国内点滴报道,一面作进入石窟洞内观察的准备。次日,天未破晓,父亲即携带蜡烛与电筒,请了两名庙内僧人,带上铁铲排沙开路,仅一日之劳,便得其大略。有三个寺院向有喇嘛供佛;有的洞窟保持较好,窟门宽敞,光线充足,壁画与塑像都较完整:而有的走廊已毁坏,通行困难;有的流沙堵塞河☐,不能进入。但无论洞窟大小,窟内窟外,下到墙脚,上至屋顶,均满布壁画与彩塑。数量之多,艺术水平之高,确属罕见。从历史而论,上至北魏、西魏,经隋、唐、宋、元以至满朝,经过1500余年,连续不断,可况是一部最丰富的活的中国美术史数材。



张心智作品

张大千先生夜以继日地精读细审,10余日后,初步走遍了能路进入的四层洞窟大小400余个。在此期间,他用随身带去的绢素,选临了20余幅尽寸不大、形象比较完整的唐代单身壁画,其中有供养人、天女、高僧和菩萨像。他还概述敦煌石窟状况,函告成、渝两地文化教育界的亲友,并将所临壁画寄到成都举办展览。当他的《西行纪游画展》在成都展出时,博得了社会上和舆论界的支特和赞赏。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回忆道:“在临摩壁画的过程中,父亲时常对我们况:临攀不是照猫画虎就了事,而首先要把临摹的对象搞清楚。敦煌壁画大都以人物为主,在临攀时不仅要临摹出人物的形,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人物的情,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他说:壁画中的佛像肃穆端庄,菩萨慈祥可亲,飞天秀丽活泼,天王、力士威武雄壮。肃穆端庄不是吴板,秀丽活泼不是轻飘,威武棋壮不是必恶,这些都是需要认真仔细观察研究的。’父亲说,壁画中人物的服饰,从表面看,各朝代画的似乎大同小异,如果仔细看,再多临攀几幅,就会发现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供养人更不一样,因为每一个朝代所画的供养人,大多是当时的人物,他们的服饰是当时的写实,所以各个朝代都有各朝代的特点。因此,一定要把临摹对象的服饰以及其它特征搞清楚。比如佛像的袈袭,菩萨、飞天的裙带以及头上戴的发冠和发髻等等,不搞清楚就交代不下去。



张心智作品

壁画残缺的地方,要是照猫画虎不加思索地画上去,看起来就很不舒服,就会发现所临摹人物的衣服,好像纽扣扣错了,或是裙子系松了,总之就像穿了一身不合身的衣裙,很别扭。谈到用笔时,父亲况:中国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工笔或写意都很注意笔法。勾线、皴擦、渲染都有个用笔的问题。勾线要用中锋,皴擦就要用侧锋,而渲染则中锋和侧锋都要用。谈到临摹的意义时,父亲说,对于初学画的人,临墓十分重要,临摹多了就能掌握规律,有了心得,这样可借前人所长参入自己所得出胸中的意境,创造自己的作品,那才算达到成功的境界。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超过古人。但是不下苦功,是永远也达不到那个境界的。父亲接着说,有人认为画画靠天资,我并不否认,但我认为主要还是靠苦练,也就是说七分苦练,三分天资。至于功夫下的得当不得当,这里面就有个天资问题了。”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先生,1927年出生在上海松江县,身前有一位兄长,因早年天折,他就成为张大千实际上的长子了。从小一直限随在张大千先生身边,走南闯北,深受父亲绘画艺术的熏陶。1941年随父亲去敦煌莫高窟参与临草壁画,这期间又遵父命到青海拜访两位藏族画师,学习藏画半年多。1943年完成壁画临摹计划后,就留在兰州参加了工作,后调到银川,一呆50多年就过去了,那时也没想到,与父亲一别,便再没能相聚过,实为人生之憾事。



张心智作品

54年前,张心智随张大千到了敦煌追溯往事,张心智光生陷入了沉思。那是1941年春末,十四,五岁的张心智随父亲、家人及父亲的门生离开了天府之地四川,踏上了去敦煌的路。这一年张大千先生42岁,正是一个人事业上的黄金阶段,扎实的绘画功底,使他具备了一种高超的采颊艺术精华的技能;事业上强烈的进取心,更使他不畏任何艰难,直取目标。



张心智作品

至今,张心智先生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耳畔便有父亲那川味很浓的话语…敦煌壁画神话般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张大千。张大千先生首先对石窟进行了全部的记录,这也是对石窟总的题材、内容、风格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石窟坐西向东,由南至北,窟群排列基本整齐。有的地方四层,有的地方三层或两层,也有一层的,窟与窟之间,以前有走廊或栈道相接连,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加上年久失修,这些走廊或栈道不复存在了。个别位置较高的石窟,攀登时必须借助梯子或从山上绕道进入,这对记录工作是极为因难的。起初这项工作由年幼的张心智协助父亲进行,后来为了加快进度又雇了些人。很多地方是先搭上扶梯来回撒动,高处在用绳子把两架梯子绑接起,或同时用两架梯子并排而立,张大千先生上去作记录,张心智则爬上另一架梯子提着马灯给父亲照明,而下面却没有人扶梯子,记录工作时刻处于一种危险状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先生将临幕的敦煌壁画献给了国家当我们走出张心智先生深情的回忆,目光又落在了张大千亲手绘制的孜煌壁画白描稿上面。“这都是最初的白描稿,完成的壁画临華画,1953年就已经献给了国家。张先生和善地对我们说:“那时候我还年轻,对这批画实在是没办法保管,为了不让父亲的心血遭破坏。想来想去才这么做的。当时送去时,人家不收,说是捐献吧,又不是,实在是找不出合适的词来,最后就说是保管吧?”他边说边向我们展示已经发黄了的“收据”。只见上面写着:今收到:张心智同志交给我馆保存的敦煌壁画,共计壹佰贰拾伍件。四川省博物馆1953年1月19日。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张心智作品

艺术家简介



张心智 (1927.7—-2006.12) 四川内江人。擅长绘画。1941年随父张大千赴甘肃敦煌临摹敦煌莫高窟壁画。历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美术干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宁夏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作品有《张大千敦煌行》,文章有《临抚敦煌壁画》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