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钱这个东西,有时候不是给自己花的,而是给别人留的。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一笔钱在银行躺着,不敢动,也舍不得用。
一问,十有八九是这么说的:“留给孩子的。”
还有一些说得更实在:“万一老了生病用得上。”
这两种说法都能理解,但问题也来了:钱,到底是应该留给孩子,还是拿来给自己养老?
这个问题很尖锐,所以真正聪明的父母,往往做得很有分寸。
“钱都是给你留的”
小时候我们常听爸妈说:“我俩的钱以后都是你的。”长大后才发现,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复杂的情绪。
有父母觉得,把钱都留给孩子,是一种“爱”的表达,但有个词叫“情感勒索”,就很形象地解释了这种无条件付出的另一面;
这意思要表达的就是——“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你以后要好好孝顺我。”
这不是爱,是交换。
说白了,有些父母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身体出了毛病也不去看医生,一边省钱,一边给孩子买车买房交首付。
但等他们年纪大了,孩子成家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捉襟见肘,根本顾不过来父母了。
到那时,父母再提“你小时候我……”,换来的可能只是沉默。
举个真实例子。
杭州有一位退休教师张阿姨,年轻时教书,工资不高,但从不乱花钱。
她省吃俭用几十年,攒下接近80万。
她有一个儿子,在北京买房,首付还差50万,她二话不说就转了过去,她还安慰自己:我反正住老小区,不图享受。
两年后,她腿脚不好,需要做手术,一问医院,手术费20多万,还不算术后康复,她犹豫了,因为钱都给了儿子,她开不了口,也拉不下面子。
结果她就一直拖着腿,硬是忍了两年,直到彻底走不了路才去住院了。
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太多了。父母们总是习惯自己吃亏、孩子占便宜,可人生的晚年,真不是靠谁养,而是靠自己的积蓄撑着。
“不给孩子添麻烦”
有网友说:“把钱都留给孩子,不如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孩子添麻烦。”细品一下,其实这才是最温柔的担当。
有人活了一辈子可能才知道,你最需要照顾的人,是你自己。
年轻时,父母习惯牺牲,把所有资源倾向孩子。
但父母中年以后,身体开始亮红灯,情绪开始变脆弱,朋友越来越少。
这时候父母就会发现,能给你底气的,不是子女孝顺与否,而是你的银行卡余额和医保账户。
所以真正聪明的父母,首先要对自己好,只有你身体好、心态稳、腰包有钱,孩子才不用担心你,反而更能安心过日子。
网上有句话很火:“最顶级的父母,是自己老得体面,孩子轻松。”
听上去轻飘飘,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传统教育里提倡吃亏是福、为孩子着想,甚至还要求父母不能自私。
但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房贷车贷、娃的学费、老人的健康,每样都压着肩膀。
父母把全部存款给了孩子,短期是帮了他们一把,可十年后,如果父母病倒了、需要照护,孩子拿什么来支撑父母?
是继续贷款,还是辞职照顾父母?哪个都不轻松。
没有存款的父母,孩子想尽孝都力不从心;而手上有积蓄的父母,反而更受孩子尊重和关心。
因为父母不是他们的负担,而是能自主、能撑事儿的长辈。
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存款是留给孩子,还是自己养老?”
正确答案其实没有标准,关键是比例的问题。
孩子需要支持没错,尤其首付、创业、教育,这些都能理解;
但父母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孩子终究要走他的路,父母的人生也要有尊严地走完。
所以聪明的父母,会这样做:留一半给孩子,助力孩子成长;留一半给自己,是真正的底气。
要记住:钱是工具,不是枷锁,是让你活得有质量,不是让你去牺牲。
养儿防老这条路,现在不太稳了,防老,最保险的还是财务自由+健康身体+自我掌控。
最后一句话,送给每一个正在纠结的爸妈:
“你不是孩子的提款机,你应该是你自己人生的CEO。”
别再委屈自己了。
吃点好的,穿点新的,出去走走,买点想买的东西,不是浪费钱,是在给自己充电。
只有你过得好,孩子才不会太累;你不跌倒,家庭才不会崩。
别等到哪天晚景凄凉了,才去后悔没为自己活一活。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