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回老家,碰上个白事,是个老人去世了。村里热热闹闹地搭棚子、请鼓乐队、抬棺、招待四方亲戚。
但我发现一个特别扎心的现象:来吊唁的,大多数是60后、70后,甚至一些身体不太好的老亲戚,拄着拐也得来。
而年轻人,例如80后就稀稀拉拉了,90后、00后基本没人影。
最近几年,断亲这事,好像在年轻人中非常常见——红白事似乎成了老人专场,年轻人要么在外地走不开,要么跟那边亲戚不熟;
反正一句“我不去”就把所有传统交情掐断了。
谁还在维护亲戚这层关系?
记得80、90后小时候,大年初一吃完饺子,然后就开始一路串门拜年了。从爷爷的堂哥,到爸爸的表弟,从城里拜到乡下,从上午拜到天黑。
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挺看重亲戚的,谁家娶媳妇、谁家生孩子,随礼是必须的,就算关系再远,只要沾点边,他们都会得去。
但我们这一代呢?老实说,很多90后、00后连自己的亲戚该怎么称呼都说不上来。
你让他们去参加七大姑八大姨家的红白事,他们脑子里第一反应是:“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二反应是:“我为啥要去?”
有个词叫“社会交换理论”,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权衡得失中维系的。
60后、70后那一代,讲人情味,讲亲缘义务,很多时候哪怕没好处也会维持关系。
但到了我们这代人,更倾向于看情绪回报和心理舒适度,如果关系不亲、没互动、见了也尴尬,那干嘛还非得去呢?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是不通情理,而是逻辑不一样了。
红白事成了最后的亲戚测试仪
你平时见都见不到的那些亲戚,他什么时候突然跳出来呢?往往就是红白事。
比如姥姥生病住院,突然来了个表姨妈,说是你妈的表妹,她小时候还抱过你。
再比如,你爸单位领导的老婆的叔叔家死了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你爸还拉着你去走个人情。
你一边在微信上和领导请假,一边脑子里在想:“领导不会以为我在编故事吧,毕竟这称谓也太长了。”
但现在,你别说隔着那么远的关系了,就是很近的那种,年轻人能不去的也不去了。
因为以前这些事,我们是被父母拖着参与的。现在随着60后70后逐渐老去,连拖的人都没了。
年轻人自然也就开始彻底断亲了。
心理学家鲍曼说过一个词:“液态关系社会”,意思是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像水一样松散,流动性大,随时可以解散。
现在的亲戚关系,就是这种状态。
红白事,就成了这些关系的最后一次交集,来与不来,其实已经决定了这个关系还有没有必要继续。
亲戚不等于亲人,年轻人更清醒了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其实这是错的。年轻人并不是薄情,而是更讲理。
比如你小时候爸妈告诉你:“你三叔家条件不好,你结婚时他们随礼少了点,你不能计较。”你信了。
可是后来你发现你三叔家旅游、买车、吃喝都不落下,就是对你家特别抠门,甚至背后还说三道四。那你还要和他做亲戚吗?
现代人关系观变了,亲戚不是天然的亲人,而是一种需要考验和选择的社交关系。
你对我好,哪怕没有血缘关系,我都认你是亲人,你对我一脸冷漠,那不好意思,哪怕有血缘,你也是陌生人。
断亲的本质,是关系不再对等了。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关系网是从家庭、宗族向外扩展的,每个节点都有层次。
而现在,是网络结构,你更在意朋友圈、同事圈、兴趣圈。亲戚,只是你人生朋友圈之外的旧有联系,不更新、不维护,自然失联。
断亲真的好吗?
有个网友说过:“现代人的孤独,是主动选择的。”断亲的背后,其实藏着年轻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害怕被比较、被质问、被道德绑架,于是我们宁愿远离。
我们习惯了网络社交的轻连接,对那种必须穿上衣服、开两个小时车去寒暄的亲戚关系,感到疲惫。
但这样真的好吗?也未必。
人是社会性动物,再冷漠的城市人,终究还是需要一些可托付的人,有些亲戚,也许并不常联系,但在你有难时,却能比朋友圈点赞的人更靠谱。
关键在于,我们要主动筛选,而不是一刀切地断。
不熟的不联系,没错;但若某些亲戚你小时候是真亲近、真有恩情的,不妨试着保持联络。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生后半场,比的不是财富,而是你还能被谁记住,被谁惦记。”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