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你十年前曾经许下的愿望,定下的目标吗?我想很多人都忘记了。

那你是否写过日记呢?翻开日记的那一瞬间,你是否又想起那些被遗忘的时光?那些你几乎完全无法回想起的岁月?

当文字出现的那一刻,尘封已久、鲜活的记忆又重新涌入脑海,给你无限的思绪以及灵感,这就是记录带来的作用;

而如果你很少记录自己,那么你的记忆只能停留在大脑的有效容量中。



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大约有860亿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数千个神经元进行连接;

理论上人的大脑储存容量可达2.5Pb约为250万GB

然而人的记忆并非静态储存,而是通过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回路重组实现;

这就意味着大脑容量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上限,因此有的经历会在发生时印象深刻而再转变为记忆以后逐渐模糊,

一般来说,记忆模糊的速度从数十秒到数10年不等,这取决于情景类型与情绪强度和巩固程度等。



因此通过文字或者其他方式记录自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扩散自己的记忆容量,或者帮助大脑回想起之前的经历;

所以一定要大量记录自己,频繁地记录,记录真的能改命!

自我修正与认同

通过记录,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体验转化为语言或者图像;

这一过程可以激活大脑的元认知能力,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梳理情绪事件和思维逻辑等。

在回顾记录的内容时,人们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情绪规律、行为惯性或者认知偏差,通过记录能够觉察自己的内在模式,并启动自我修正机制;



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认为将经历转化为故事的过程,能够帮助人构建起连贯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

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我是谁这一核心问题的认知与整合,其涉及价值观目标,社会角色能力等多维度的觉察。

自我认同理论是个体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en)的重要观点之一,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构建或者增强自我认同;

就是内在认同(自我觉察)与外在认同(外界评价与角色期望);

频繁地自我记录就是通过自我修正达到内在认同,进而增强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自我认同感高的人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价值体系;



比如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幼时曾被老师批评作文差劲,后来凭着自己的努力与高自我认同,跨越了偏见,成为著名文学大家。

自我效能与目标强化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达成某项任务的评估;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其内在驱力越强,完成目标的需求越强烈,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对环境掌控感的需求。



那么频繁的记录与自我效能有什么关系?

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记录(比如运动健身打卡,目标完成打卡等)会增强人的自信心,进而增强对环境的掌控感与自我效能感

而自信给人带来的影响,也足以逆天改命。

晚清名臣曾国藩原本是一个个性急躁能力平平的人,甚至被皇帝斥骂过办事不力;

但是他有一个小习惯,他要求自己每天通过写日记自我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



通过自我记录,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为都会进行严格的剖析和审视,不断的要求自己“日日进德修业”,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完人”的目标

日复一日的记录与反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他的自我效能,强化了他的达成目标内驱力。

从1837年他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临终前一天,这个习惯持续了近50年,最终成就了他“晚清中兴第一名臣”的地位。

频繁的自我记录于曾国藩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自我拯救”的机会;

人的记忆有限,也有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客观的记录与反省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自我完善的方式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的每一步量变都是质变的前提。

但是在频繁地记录的同时也要进行客观的自我觉察与反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记录不能局限于记忆储存层面,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有所收获。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