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妈妈说:我给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努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的。结果却发现,孩子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孩子性格不讨喜,也不乐意和自己亲近,和别的孩子站一起,完全没得比。

我想,可能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家庭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

特别是下面这3种妈妈,再累也教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尤其第3种最可怕,但愿没有你。

反复唠叨的妈妈

身边有好多妈妈,嘴巴上的功夫尤为厉害。

认识一位宝妈,她和女儿一起出去玩,全程都都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女儿吃东西发出声音,她立马提醒:要有餐桌礼仪,平时都怎么教你的。

女儿动作稍慢一点,她看不过去:出来外面玩,动作不能快一点吗?

女儿无聊,低头玩手机,她也忍不住唠叨:大人在说话,你低头手机很不尊重别人……

虽然能看出来,她努力教导女儿知书达理,为女儿好的心。

只是这些喋喋不休的话,连一个大人受不了,更不要说她女儿了,浑身写满了不自在、不耐烦、不自信。

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来说,整天就听到妈妈张口闭口:你做这些事情哪里不好、你应该怎样……

孩子最终感受的只有:我要逃离这样的妈妈。

不是什么大道理,都必须挂在嘴上说个不停。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以身作则就可以了。

只盯着学习的妈妈

我闺女班上有个小女孩,一到期中期末考试,总会因为粗心大意丢掉十几分,甚至还有几次考试之前,小女孩觉得身体不舒服,很焦虑。



而小女孩的妈妈,没当一回事,还觉得女儿矫情。

直到小女孩学习效率越来越差,被班主任点名说:开小差,上课不专注。

小女孩的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孩子说:考试考得好,妈妈就开心,没考好,自己就遭殃。

只盯着学习的妈妈,把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学习的工具。

导致最后,让孩子对读书这件事,充满敌意,甚至还会恐惧考试。

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升学考试;但是孩子如果只有分数,则赢不了未来的人生大考。

身为妈妈,对孩子期待过高,希望孩子科科满分,只会让孩子陷入无尽的焦虑中。

处处为孩子着想的妈妈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特别是妈妈,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孩子着想。



一方面,是过分在意孩子,太把孩子当回事,甚至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在呵护、照顾和补偿。

另一方面,是孩子由自己而来,孩子的一举一动一直牵动着妈妈的心,就怕孩子穿不暖、吃不好。

表面上看,是倾注了妈妈满满的爱,实则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特别沉重的负担。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妈妈种因,孩子得果,就像一场因果缘分,不愿意枯萎的藤蔓,根本结不出成熟的果实。

尊重孩子的独立个体,是每个妈妈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妈妈和孩子之间,有时候难免不舍得放手。

可是,作为妈妈,你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往哪个方向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