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到此,诸神回避”,民间有很多关于姜子牙的谚语和传说,《封演演义》的风靡和各种影视剧中都有姜子牙的身影,基本都是草根得到重用一飞冲天的形象。

但对于姜子牙的真实身份,却长年得不到统一,甚至连他的出生地都有好几个地方在争。

直到1973年甘肃灵台县一个村子里出土了墓地被发现,才揭开了姜子牙的身世,可能大有来头。



姜子牙的不同形象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是商末周初人,这些是无可争辩的,不过其他的信息就有些出入了。

在明朝作家许仲琳写的神魔小说《封演演义》中,姜子牙是个草根,从小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做过不少工作,宰猪杀羊卖肉、卖酒、编席、磨面,就为了那碎银几两填饱肚子。

30多岁感觉碌碌无为不可行,于是下定决心去昆仑山找元始天尊学习,科目也不仅仅限于一种,各种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之策都是来者不拒。



学了足足40年元始天尊才叫他下山辅佐西岐姬姓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

此时的姜子牙已经72岁了,一头白发,即使成了全能型人才,但如何才能结识周文王是个问题。

那个时候诸侯王可不是一个平民百姓想见就能见的,不过听说周文王广纳贤才,唯才是举,于是他在周文王出行经过的渭水河边垂钓。

垂钓不是简单的垂钓,而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要钓到鱼肯定是要弯钩,鱼咬钩了才能挣脱不掉,姜子牙反其道而行之,用直钩,主打一个“愿者上钩”。



这样钓了几天,终于钓来了周文王,两人简单一聊发现十分投机,越聊越多,最终周文王惊觉眼前的白发老者是个大才,对于他的大业定有重大助力,于是邀请他当自己的幕僚。

姜子牙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他明白“轻易得到的显得贱”的道理,于是要求周文王背着他回到都城。

各种纠结之后周文王还是背了,但背到半路就背不动将人放下来,姜子牙说:你背了我791步,那我就保你的国家791年。



一语成谶,周文王奉姜子牙为“太师”,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成功灭商,建立西周,到东周灭亡正好791年。

天下初定,第一件事就是要封赏功臣,在演义中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封了365路神仙,自己虽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神职,但元始天尊给了他特权,掌管封神榜、执打神鞭,成了诸神之首,他一出现神仙们都要行礼、退让。

这也是民间“姜太公到此,诸神回避”的来由。



当然演义中加入了神魔就显得不符实际了,真正历史书上的姜子牙是被周武王封为齐侯,封地为齐国,也就是如今的山东一带。

而且真正历史上的姜子牙和演义中擅长法术不同,真实的他实际上文武双全,《史记·周本纪》中就写着:“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封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封师。”

后世的典籍中他都是兵家鼻祖、武圣的形象,与演义中文弱的样子截然不同。

这些信息大家都是认可的,就是对于姜子牙的出生地,出现了很多争议。



古代时候,尤其是先秦时期姓和氏不是一个意思,姓是家族的姓,氏则有部落、国家的意思,姜子牙吕氏就说明他是吕国人。

问题就出在这个吕国上,吕国到底是哪里?确定了吕国,就知道姜子牙是哪里人,出生在哪里了。

一种说法是吕国是如今的河南南阳,理由是《水经注》里说了,吕国在汉水边,南阳又挨着汉水,所以姜子牙是南阳人。



而另一种说法是吕国是在山西芮城,因为甲骨文中都明确商王经常到吕国去打猎,说明吕国是商超的藩属国,距离商超都城还不远。

并且经常与吕国交战的吉方国就是在山西西部,那吕国大概就是在山西西南或者西部,如今山西有“吕梁山”“吕乡”就是因此而来。

支持这两种说法的人吵了很多年,都在争姜子牙这个IP,不过到1973年,甘肃出土的一个古墓给出了答案。



“吕姜作簋”

山西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周朝和周文化的物品,甘肃曾经是西周的地盘这一点无可辩驳。

而灵台县更是发现了众多的西周古墓,1969年在西屯百草坡发现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还有一座车马坑,其中青铜器和其他物件总计有1800多件。

三年后又在百里乡洞山发现46公斤重的西周青铜鼎,蒲窝乡郑家洼发现“光作父戊”铜鼎,什字镇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铜鼎等。



1973年,独店镇吊街村西岭又发现了一座古墓,里面有一千青铜簋(gui)引起考古专家注意。

这个铜簋高18.2厘米,口径17.7厘米,腹径20.1厘米,足高7厘米。弇口,鼓腹下敛,器身低矮呈扁鼓形,双口耳,耳作兽耳衔环。

腹部的花纹是五道横条瓦纹,足根部还有兽面纹,是很典型的西周中期器皿,下面还刻着两行铭文,写着“吕姜作簋”。

这个铭文可有来头,说明这件铜簋是从吕国嫁过来的姜姓女子的嫁妆,吕国姜姓和姜子牙不是同乡同族吗?



灵台县在商周时期是密须国,这是可以确定的。

古代各种联姻也很常见,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诸侯国又众多,即便吕国祖上富过,始祖是大禹的助手伯夷,写了《山海经》,但到商末期,吕国肯定吞并了不少土地。

从一个国家嫁到另一个国家,也不会太远,所以吕国和密须国可能就是相邻或者距离不远,甚至可能两个小国家都在甘肃境内。

这样看来,河南南阳派就站不住脚了,吕姜可能是南阳人,但姜子牙不太可能是南阳人,山西人概率更大一点,甚至还可能是甘肃人。



至于为什么南阳和山西都有姜姓后代的足迹,一说是在西周宣王时期,一支吕国的军队派往河南,方便镇压南蛮,在这里建立了吕国。

此外,对于姜子牙的阶层,大家也有了新的了解。和演义、各种书籍的草根设定不同,姜子牙很大可能是贵族阶层。

毕竟在古代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读书的,先秦时期没有纸,文字更是流传得不广,能读书就已经说明他阶层不低了。

更何况能学习各种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更需要才智过人的老师。

这些都不是草根平民能接触到的,平民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



后来西周政权建立后,他的女儿邑姜还嫁给周武王做王后,这不是他这个异姓功臣身份就能服众的,门第成分也在其中。

至于为什么后人都喜欢将他塑造成草根英雄的形象,可能是世界需要草根英雄,来帮助君王收拢民心吧。

参考信息:
掌上兰州:姜子牙什么身世?甘肃出土的这件青铜"嫁妆"揭开端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