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只要基数够大,各种离奇的巧合都有可能发生。
在我国汉朝时期,就有这么两个人,他们俩的姓名完全一样,职业也一样,甚至连死因都一样,就连害死他们两人的仇家都是同一个……
完全一样的姓名
汉朝初年,刘邦给自己手下的功臣们论功行赏,功劳大的人,爵位自然就高。
当时最高级的爵位莫过于异姓王,能得到这个爵位的人都有着极大的功劳,没了他就不行的那种。
最开始的时候,刘邦只封了八位异姓王,足见这个爵位的珍贵程度。
在这八位异姓王中,有一个人的称号很奇怪,与其他人的称号不一样。
别人的称号都是爵位加本名,就比如说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傲,但是这位韩王的后面却只有一个“信”字,人们都叫他韩王信。
虽然汉朝比较古早,但是汉朝也不会有人以一个“信”字为名吧?
其实韩王信之所以不把全名写出来,是因为他本来就姓韩,他应该被称为“韩王韩信”。
韩信大名想必没有人不知道,他是刘邦的开国三功臣之一,被后世人称为“兵仙”,说他用兵如仙。
但是此韩信非彼韩信,韩王韩信不是兵仙,下面这位齐王韩信才是。
天下还没有被平定的时候,韩信曾被刘邦委派去进攻齐国。齐国虽然请来了楚国的援军,但还是没能挡住韩信的大军,齐国落入了韩信的手里。
如果韩信懂一些“人情世故”的话,他现在应该赶紧派人去给刘邦报喜,让刘邦来处理这齐国的归属问题。
但是韩信不懂这些,他只会想出最好的办法,而不是最合适的办法。
韩信为了稳定齐国的局势,就派人去跟刘邦说:“齐国人向来狡诈,而且他们跟楚国的关系还很好,如果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管理齐国,齐国很有可能会再次反叛。”
韩信建议刘邦设立一个“代理齐王”,负责管理齐国,而且韩信还自告奋勇,说要担任这个“代理齐王”。
从韩信的角度来看,他提出的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因为齐国与楚国的关系非常好。项羽为了保护齐国,派去了不少人,可惜这些人都被韩信打败了。
不过这也能说明,齐国在项羽眼中还是很重要的。
关键是韩信没有抓到真正的齐王田广,如果田广趁韩信不备又杀回来,肯定会很麻烦。要是能有一个代理齐王在,多少也能抵消一些田广的影响。
从各方面来说,韩信提出的代理齐王计划其实没问题。
而且韩信自己也说了,这是“代理”齐王,他并不是真的想要当齐王。
可是在刘邦看来,韩信刚把齐国打下来,就向刘邦索要“齐王”之位,这是不是太猖狂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韩信说的这个“代理齐王”,到底能代理到什么地步。
韩信认为这只是个名号,刘邦却认为这是王位,关键还是刘邦不信任韩信。
不过刘邦为了安抚韩信,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并且一步到位,直接给了韩信一个正版的韩王头衔。
韩信也没有在意,他继续打仗去了。
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后,刘邦马不停蹄地来找韩信,韩信以为他是来找自己喝酒的,结果刘邦一来就拿走了他的兵权,同时还把齐王韩信改为了楚王韩信。
楚王韩信与韩王韩信是什么关系?他们俩除了名字一样,没有别的关系,两人压根不认识对方,不过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
楚王韩信与韩王韩信真的就是同名同姓,而且真的是巧合。
虽然韩王韩信也有功劳,但是他的功劳肯定没有楚王韩信大。
为了做出区分,人们将韩王韩信称为“韩王信”,而“韩信”这个名字就被兵仙占有了。
虽然汉朝时的人口比较少,但是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出现这种事也很稀奇。关键是这两人的身份地位还挺相似。
与兵仙同名的韩王信,又立下了什么功绩,他这个韩王之位是靠什么来的呢?
完全不同的经历
众所周知,韩信出身贫寒,穷得都快要饭了,要不是老婆婆给他一口饭吃,他早饿死了。
但是韩王信可不一样,他是正儿八经的韩王后裔,纯正的王室血脉。
春秋入战国的关键事件就是“三家分晋”,晋国分为了韩、赵、魏三国,韩国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韩国的国君世代姓韩。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是第一个被拿下的,他们甚至没有反抗,直接就投降了。
秦始皇见韩国的国君居然如此懂事,于是便没有对他们下手,并且让他们继续掌管韩国。
张良投奔刘邦的时候,韩王信就在张良身边,他也就跟着投奔了刘邦。
虽说是王室后裔,但是韩王信也没有什么架子,就一直跟在刘邦身边了。后来刘邦又“还定三秦”,需要有个人去进攻韩国旧地。
刘邦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位韩王信,于是刘邦就给韩王信封了官,而且还让他自己去把韩国的旧地拿回来,
韩王信不负众望,直接拿下了韩国,凭借此功劳,韩王信当上了韩王,刘邦亲自封赏。
韩王信就这样“轻松”地拿回了祖先的王位。
韩信的楚王是靠自己的战功得来的,韩王信的王位是靠着祖上拿到的,含金量确实不一样。不过刘邦可不管这些,不管是哪里来的异姓王,都得死!
同样的结局
汉朝建立之后,韩王信在自己的封国过上了并不舒坦的生活。由于韩国比较靠北,因此经常被匈奴骚扰,韩王信手里又没有多少兵马,因此总是被匈奴欺负。
为了反击匈奴,韩王信屡次向刘邦请求援军,但是刘邦很不高兴,他认为韩王信这是在故意屯兵,准备造反。
因此刘邦在帮了韩王信几次后,就不理他了。对于韩王信送来的紧急求援信件,刘邦也是置若罔闻。
但事实上,韩王信这边确实很惨,他真的很需要兵马。
当得知韩王信手里没有兵马后,匈奴单于马上便带着大军包围了韩王信所在的马邑。
韩王信多次请求支援,刘邦置若罔闻。韩王信为了保全性命,只好投降于匈奴。
刘邦等的就是这个时候,韩王信刚一叛变,刘邦马上就有了除掉他的正当理由。
韩王信投奔匈奴之后,便成了汉朝的敌人,刘邦心里便再无顾虑,直接出兵将其杀了。
而另一位韩信的结局,想必有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了。虽然韩信不是被吕后弄死的,但是这背后也有刘邦的默许。
一开始被封为楚王的韩信,已经被刘邦找理由降为了淮阴侯,最后肯定是要将他这个大功臣杀掉的,吕后只不过是把这件事提前了而已。
“楚王”韩信与“韩王”韩信,两个完全一样的名字,两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最后又有着相同的结局。
韩王信本以为自己老老实实就不会被杀,结果刘邦却逼着他造反。韩信以为自己交出好友的头颅就能证明自己的忠心,结果还是被降为列侯。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