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 Wang Jiaxin
王家新 ,别署晏园、止堂,1967年出生。第八、九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楷书专业委员 会主任委员、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化成 天下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和多家碑林收藏刻石。 作品入选国内外近千次书法展览,曾任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青年书法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获评首届“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会员”、“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主编《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米芾书法全集》。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 馆当代名家系列书法作品集—王家新卷》、《王家新诗词书法》、《晏园艺事》、《晏园述古》、《向经典致敬—王 家新临摹历代经典书法作品集》、《艺术经济学》等。
评论辑录
什么样的展览算一个好的展览呢?一个好的展览一定是对观众有启发、有启示,让观众能够借鉴,流连忘返。王家新的展览就是如此。我在吉林省博物馆当了好多年馆长,一进到这个展厅,就感觉到有博物馆精品陈列的那种气息,非常好,和其他展览就有了区别。展览中,家新的书法有文气、有古风在里边,这是很难的,要是脱离经典,自己任意地去写,绝对不会写成这个样子。刚才看他十九岁时临的《祭侄文稿》,就可以看出来家新书法的路走得非常正,每一步每一步走得非常扎实,所以他有了今天的书法成就,办的这个展览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展出效果让人满意,很值得借鉴、学习。这个展览对观众、特别是对一些青少年学习书法更有启示作用,启示就在于在书法的学习、创作过程中,对书法美的追求和发挥绝对不能离开经典。书法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不一样,它是崇拜古人、圣人的艺术,也就是说我们血液里流淌着对古人、对圣人的崇拜,这是一种审美心理。家新对经典的理解能这么深、这么透,可以说在他这个岁数、这么年轻的书法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虽然我七十多岁了,但家新的从艺精神还很值得我学习。书法其实就是“照着写、接着写”,写了几千年,把中国书法史一直写下来了,到了家新他们这里,还是这样照着写、接着写。中国书法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一代一代要永远写下去。
段成桂
中国文联副主席
在这么多年与家新的交往中,我觉得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他写书法、作诗,在这些方面用力甚勤,是一个非常好的、很有潜力的书法家的坯子。他的后记写出了真情实感,也不光是为了实现父亲对他的期望,我相信一位人到中年的学问家,都会有一个重新追思传统、求诸自身学养的过程,我觉得家新在做这方面的功课。我还很惊讶的是他这些年来下了这么大的功夫,遍临了经典的名碑名帖。临古既得其形又得其神韵,谈何容易。家新这样一种治学方法、一个切入点,我是非常赞赏的,看得出他在研究中华文化、研究传统方面所下的决心之坚定,所花费的精力之多。把临摹作品展出,和我们所熟知的名碑名帖互相观照,这是需要勇气的,家新敢这样做,他是有一种反省的、自我批判的精神在,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喜欢家新的行草书,看得出他非常有才气,而临摹展的作品主要是楷书,看得出他的扎实用功,也就是说他有才气又能够回过身来重新认识传统,下苦功夫,在浩瀚的文化艺术海洋中修学。家新的这一段经历,对相当多的书法家和中青年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启发,甚至对当下书画界治学风气、追求功利目的、追求市场效应的热衷,也会是一面非常好的反光镜。不同的人在观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不光可以得到书法本身的一种审美,更多的是艺术道路上设定目标、积极进取的一种反省、参照,这大概是此次展览超出它所谓临摹主题之外的意义。
冯 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
家新同志是一位文化使者,他业余时间喜欢书画、喜欢诗词,而在本职方面则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了很多的工作,说明家新有这个责任担当。今天看到了家新同志这么膜拜经典,向经典的碑帖去学习,我明白一个道理:作为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要想做到对事业认真负责,必须有这种对祖国、对传统文化热爱的精神,而且还如痴如醉地投入进去,努力变成这方面的专家,再回到工作岗位去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话,对你所领导、所对应的部门,才能从情感、心灵深处加以热爱。家新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这么热爱经典,这么刻苦地去临摹、去研习,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他有这种责任感。另外,家新同志的展览现场,也来了很多的孩子,孩子们看得很认真,他们会感受到家新的勤奋和刻苦,会激发出热爱汉字、书写汉字的兴趣。我们常说的从小写好毛笔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其中的关键就是小孩子的书法教育,从去年开始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了,对孩子的书法教育也比以前重视了,家新临摹了这么多碑帖,很多都是楷书,有经典的欧、虞、褚、薛、颜、柳、赵等,对孩子们的书法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家新的“向经典致敬”展非常好,有指导性意义,为书法界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
苏士澍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在我心目当中,家新是一位才子、一位诗人,俊逸潇洒又很博学。他的展览让我感到震撼,源于他对古人深入地学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挖掘传统,这种追求在当代书法家群体当中是高标准的,我要向他致敬。展览题目“向经典致敬”本身就很有意义,当下书家非常关注自我和个性的表达,这非常好,但不免染上一些浮躁的风气。而看这个展览,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完全是以一种阅读的状态,默默观赏,以至于像一种对话,在跟古人促膝谈心,这很难得。他的小楷小中见大,一点都不含糊,而他的大楷,像《颜勤礼碑》等写得气象阔达,和这个时代气息相映照,他把自己人生的浩然之气倾注在笔端,似摹似写,既写又摹,完全把自己释放了,其中有一种精神力量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家新从从容容地写来,不见一丝的尘埃和慌忙,源于他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和精神上的一种空阔感受。家新平常工作是很繁忙的,但他没有把行政工作琐碎的一面带到自己的书法里来,呈现的完全是诗意的流淌,接古意、有形质,这是一种怀抱的展示。家新是一笔一笔地、一帖一帖地来呈现,点画之中有韵致、有巧构、有传承,这就是星火,应该绵延下去。孩子们到这儿来感受的不仅是书法,感受到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洗礼。示范也不在于口述而在身传,家新做到了这一点,当代书家如果都能这样做,中华传统文化就会真正繁衍下去、复兴起来。
陈洪武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我以前看家新写的具有他特别个性风格的字,很是喜欢,当时也不知道他下过这么大的功夫。遍临百家,必然自成一体,他从小开始临帖,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还日日用功,勤奋地做这样最基本的也是最踏实的事情,这点让我非常敬佩。当今中国写书法的人很多,喜欢书法的人更多。但是,能像王家新这样一笔一画地遍临我们先贤名碑名帖的,确实不多,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也值得我们热爱书法的人向他学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是靠文字传承的。那么,书法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比如艺术与实用价值的辩证关系就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先贤在书写这些流传后世的书法经典作品的时候,是不是意识到他在进行的是艺术创造?比如说写一张便条,感谢对方送来一桶茶叶,送来两条腊肉,写作者并没有想到,在千百年后会变成千万人临摹的一件艺术品。但我想,这样的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之所以变成了经典,就在于这些先贤曾经非常刻苦地练过基本功。就像家新这样的做法,临遍了他们当时能够找到的先贤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地写起,最后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状态,结果变成了最好的艺术品。我想现在教孩子们写字,应该有个非常明确的意识,就是必须从最基本的一笔一画写起,从我们已经共同确认的这些经典开始临摹。民间一个说法就是你不会走就要跑,肯定要摔跤的。所以,先写正楷、写隶书、写魏碑,就是我们要先学走,走得踏踏实实的,然后可以变成竞走,再奔跑,再跳高,再飞跃。
莫 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家新很勤奋,很用功,也很有成就,这个展览不单是看他的基础,还应该看他的境界,看他的高度。虽然展出的是临本,但是透露出家新对楷书的艺术追求。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形态上讲临得准确、到位,从艺术追求上讲,他把楷书从古到今融合起来,既体现了庙堂之气,也体现了历代经典作品灵动飘逸的精神,楷书写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家新的临摹抓住了一个关键点,这就是篆隶笔意,他时刻抓住这根线不放,就抓住了书法的生命线。从钟繇到赵孟頫、张伯英,这么大的间隔,但他的这根线始终把握得非常到位。家新虽然是临摹,但是点线达到一种境界,我认为是有了一种创造的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仅仅品评他的基本功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所展现的艺术境界。基本功相当于一个桥梁,而书法的境界相当于一个艺术的殿堂。如果你没有基本功、没有这座桥梁,怎么过河,怎么到达艺术殿堂?这是去不了的。谈到“过河”,谈到艺术境界的彼岸,我认为家新已经在河那边了,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达到艺术的境界层面。另外,我们所说的书法进中小学课堂、提高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不是发一个文件就解决了,要把文件落到实处,要有制度保证,要认识到书法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展览则为书法进校园做了很好、很及时的示范和推动引导。
胡抗美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新的展览中,从汉代隶书一直到民国的书法作品,他都非常认真地临摹,而且还把刻石中残缺的字都给补齐了,像他下这么大的功夫,这么认真做的书法家,我是头次见到。家新已经是书法家了,但每个碑帖他还是认真地、一笔不苟地从头临到尾,这么多种名碑名帖,不同的书体,他都临得比较准确,有的临了上百遍。虽然他从小就喜欢写字,但在经典传统作品中下这么大功夫,有这么深厚的功底是非常难得的,将来他的书法肯定大有潜力。我小时候也是从这些比较正统的、比较经典的碑帖开始写的。七岁开始写书法,对晋唐的楷书也下过一番功夫。后来我就特别喜欢找那些比较偏僻一点的作品来学,可能正统的作品看得太多了,感觉就有点麻木、有点乏味似的。但说实在的,不管写哪种风格,书法的学习中,基本的临摹精到的功夫是必须的。如果没有基本功,那骗不过行家的眼睛。这对书法界也有启发,很多人觉得一入了书法家协会就成家了,有名气了,就整天搞所谓的创作,很少静下心来再去重温经典。这个展览给我们最大的警示,我觉得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是白说的,因为传统太博大精深了。这也不是一辈子的问题,其实能活几辈子也学不了多少。像家新这么刻苦,这么认真,在传统面前可以说是毕恭毕敬,这种精神、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现在社会这么浮躁,能够沉下心来做这些基本功课的人很少。我觉得这对书法教育、对文化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王 镛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经典致敬”这句话已经在我心里刻了五六十年了,因为我三岁开始写字就是临摹古代的碑帖。我又像回到了小的时候,想起放学以后每天晚上在灯光下伏案临摹的那种甜蜜的心情,感到非常安静,那是一种仰慕的、虔敬的心理。现在我们学习的机会、途径比小的时候要好得多,关键还能不能这样去做。在家新临摹展中,看到了他十九岁临的颜真卿《祭侄稿》和一直到今年的日课,这是他几十年来的一个临摹历程,是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实际行动。临摹是学习书法唯一的途径,好比绘画可以到大自然中写生,临摹经典就是书法的写生课,就是对传统的继承。我们不要盲目背上“创新”的包袱,《二十四诗品》里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只要虔诚地临摹,都会有新面目出来的。个人面目是自然产生的,是一种自然的写照。不要担心自己没有风格或者临摹深了走不出来,多少代大家都是临摹“二王”的,哪一个和“二王”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一样的,这不一样正是独特的个人风格。家新这个展览所做的也正是我最想做的事,在经典的传播上,自己要不断地做,光靠嘴巴去讲、去呼吁还不行。像家新办出这样的展览,不用多说什么话,只要大家走进展厅就会感受到他的用心,他用一笔一画、一言一行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中国书法的魅力,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书法之美,是最根本的、最需要传递的东西。
孙晓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平时我们看到家新的作品一般都是比较潇洒的行草书,而这次临摹展可以说是全面彰显了其书法学习的底蕴。打个比方,以前所见的是金字塔的塔尖,今天是看到了庞大的底座,看到了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书法方面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家新首先是有天分的,学什么像什么,有的人毕其一生研习一个碑帖,尚且不能做好,他还这么年轻,却临摹了这么多碑帖,而且还都写得很好,应该说他对于汉字点线、形质特别敏感,感悟力强。再一点就是他非常勤奋,光有天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时间的投入。从展览作品来看,如果没有几十遍上百遍的临摹,是很难有如此娴熟的笔墨语言,很难驾驭自如的,他的勤奋也把天分激发出来了。赵孟頫《兰亭十三跋》里说:“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当然赵孟頫说得比较尖刻,但是这种现象在当下确实存在,就是太急功近利了,造成了书法学习停留在浅层,始终不能深入,艺术的水准很难提高。家新的这次展览,对于当代书坛具有这样一种示范的意义。我建议书法学习中有困惑的朋友们,都来看一看这个展览,用心学习传统、经典,立住脚跟,法归正道,真正沉潜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郑晓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家新书法临摹展投入的精力非常大,而且比较学术,他把主要的、经典的楷书全部临过了很多遍,而且是通临。这个过程对他自己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艺术提升,其价值是没法衡量的。中国的书法、绘画、武术等都是需要童子功的,家新之所以能达到现在这样高的水准跟他的童子功是有关系的,可能好几年没临过某些碑帖了,但一旦拿起来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感觉,这就是童子功。他在这个年龄段,还在扎扎实实地锤炼自己、练好功夫,这也促成其书法艺术的升华。其实每一个有志于书法事业的人,都应该像家新一样去做这些下功夫的事。家新在临摹当中尽量地接近古人,因为临摹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像,临摹的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不能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书写,必须得按照古代圣贤的书写习惯来,这是临帖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或者说是必须要守住的准则,是一个书法家一生都不能离开的。我们看启功先生八十多岁了照样还在临帖,又比如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临帖伴随了他一生。另外,家新的展览也不光是一个纯粹的临摹展作品的展示,还有他个人心性、修为的呈现,他是在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去表达自己,有他自身独特的契合时代的一种理解与思考在内,这很好也很有意义。
张旭光
著名书法家
我看了这个展览感到非常高兴,在书法往往成为商品的当下,还有书法家愿意深入地临摹经典,让人感到很欣慰。究竟什么是临摹?按古人的经验来说,是不是临得像就叫临摹呢?这个问题还是有研究的空间在,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艺术史提供的是“代雄”的观念,“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是南齐萧子显讲的,对经典作品的“变”予以强调。那么怎么看待临摹?是否需要“新变”?看古人学书法,初学时强调临摹,等成家了,有自己面目了,还要临摹。如何绍基书法,等到自成一派了,他仍然还要临摹。这就涉及临摹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临摹时心里头应该要有“主意”,不是故意追求像或不像,应该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在临摹中,还要时时发现可能创造的经典,不要不动脑筋,一味地瞎临摹,还要多看艺术史,这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韩玉涛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室原研究员
看了王家新的临摹展后,我主要有四点想说:一是看出他的书法下了那么多功夫;二是他不仅用功,还有天赋,从他临摹的《祭侄稿》就可以看出。天赋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我常讲艺术的成功需要有几大条件,比如爱好艺术、记忆力好,还要勤奋、持久、悟性等;三是临摹问题。王家新说到实临,我也赞成这点。以前小孩子学书法还有描红,现在我们已然缺少了描红的功夫了,我们在临的时候总是想变一变,后来干脆就不描红了。有人讲学字不在形而在神,这话最误人了。我反问一下:学颜不像颜,学柳不像柳,形都把握不了,还怎么谈“神”?忽视了形,忽视临摹,不讲究笔法,不懂提按,作品哪来的神采?四是个人的气质、修养是相当关键的。书法家不仅要写字,还要做个有学问的人,没有好的修养是成不了大书法家的。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不能只在技巧上下功夫,我觉得技巧占百分之五,学问与修养要占百分之九十五。看王家新的展览,我发现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可以在诗文上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
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看了这个展览,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前的文化背景,书法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深刻的内涵,不仅涉及美与丑的问题,还涉及继承的问题,我们要不要传统,如何继承?我们小时候的学习课程里是有书法的,后来渐渐取消了,导致了很多学生,包括年轻人的字都没法看了,现在教育部又要求恢复书法课了。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么多经典作品,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古时候郑板桥去应试,看到有人在默写“四书”,居然一字不错地把《诗经》从头到尾写出来。所以我很感叹,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继承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今天看了王家新的展览,我也感受到他对传统的重视与继承。
从书法自身来讲,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社会上喜欢写狂草的人多,但是无论如何,写好狂草的书法家,我相信他一定有很好的楷书功底。另外,除了临摹,还应结合创作,像王铎一样,一日临摹,一日创作,穿插着进行。
王志远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提倡经典、临摹经典,这一点我很赞成。启功先生到了八十岁还临帖,临“阁帖”。启先生跟我讲过,他去拜访张伯英,张伯英自己睡一张单人床,床底下全是字,全是日课,临习书法很勤奋。还有北大的吴小如,他是中文系的老师,研究宋词很有名,也很喜欢书法,不断地临帖,一直到晚年。所以我觉得临摹非常重要。
写字,我感觉首先要有天分,其次要有功力,能下苦功夫。看王家新的展览,发现王先生的功夫是下得够大的,他一写起字来十几个小时,很用功。另外,学书法还要讲究师承,不仅要向名师学习,还要向传统学习,向经典学习,在“致敬经典”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实临、意临等。最后,就是书法家综合的文化修养问题。我刚才读了王家新的诗,他虽年纪不大但旧体诗词把握得挺好,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除了诗词,文字学、书画、历史等各方面还可以再深入挖掘,根深才能叶茂。
孟宪钧
文物出版社副编审
关于临摹,如果太像古人就没有自我,但是不似古人,又没有古韵。我细看了王家新的展览作品,他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古韵十足,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他在临摹古人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线条语言,有自己的底气、自信在。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经过一个长期的积淀,王家新的书法会变得更加老辣。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这对当前书法界一些乱象也是表明了一种自己的态度,提倡学习经典,向经典致敬。学书法还是不要太功利了,还是要沉下心来。从王家新的临摹展来说,他在家里临摹了这么多字帖,其实是在跟古人对话,试想一下,每天烦燥之时,工作之余回去摊开纸写写字,整个人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临摹古人,其实也是一种修炼,在浮躁的社会里,在自己家中一个小角落,通过碑帖和古人对话,得到的是快乐,这是最重要的。有些书法家朋友说要是写不出个人风格就别写了,从成名成家、写字卖钱的角度来想就功利思想太重了。其实写字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获得了愉悦。所以,我认为这个展览其实也就是在表明自己学书法的态度,就是要向经典致敬,就是要通过书法和古人对话来获得乐趣。
王家新临摹的都是一些很经典的帖,他的胆子很大,为什么?因为经典的作品既不好临也不讨巧,大家都太熟悉,都临过,谁都可以拿帖来比对一下。临摹也不是机械地临摹,我注意到王家新临的《孔子庙堂碑》,里面有用朱砂写的部分,是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补的字。这是把临摹的学习过程真正深化了,他是下功夫、做学问了,而并非单纯写字。要是再看看其他展览中王家新的作品,还会发现他的草书写得也很多,像王家新自己说的,写了二三十年草书,现在是往回走、往回看,这是很好的一种做法。
刘绍刚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孔子有两句话,一是“述而不作”,“述”是传承,“作”是创造;二是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习惯把故和新对立起来,其实这就像是鸟的一对翅膀,一旧一新才可能向前飞。王家新的临摹展,让我们重新思考了“温故知新”的意义。我记得读杨树达《论语疏证》的时候,他说“温故而不知新,其人必庸,知新而不温故,其人必妄。”王世贞曾经也说过这两个词:平庸、狂妄。如果我们在温故和知新中找不到平衡点的话,创作时不是平庸就是狂妄。
什么是传统?最近我在考虑一个问题:1919年之后的那些翰林和进士身上所具备的传统文化是不是和我们常说的王国维、胡适等人的是一回事呢?举例说,我以前问过著名红学研究专家胡文彬先生,北京的学者您见过那么多,为什么钱钟书在北京的时候,您不去见他?胡先生回答说:我是解放之后才上的大学,捡过煤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懂得什么叫文化?什么叫读书?我才不去找那个没趣。从这句话来想的话,这是两代学人,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不到三十岁,但实际上那种学术精神已经完全不同了。同样的道理,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这些古人相互之间隔代很远,我们又如何把握,如何走入传统?王羲之的潇洒,颜真卿的宽博气象,赵孟頫的清贵之气,这些是活的东西,是我们必须真正从经典里面去寻找的。王家新的展览,给我们提供了这些思考。
我对王家新“学习经典、致敬经典”的努力表示敬重。虽然展览中的作品并不是创作,但尽管是临摹,也不是亦步亦趋地临摹,仍然能够看出他的才气、胸襟、学养。临摹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方式,一种途径,是一个过程,绝对不是目的,绝不会止步于此。
刘 墨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说临帖是求取功名的第一步,那么一位风格成熟的书法家继续临帖,其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对已知的知识系统的温习,也是对以往临帖心态的调整。刚才刘墨说的温故而知新,我是非常能理解和接受的。在这个层面上,临帖不仅仅是书法学习的问题,还关乎心性与修为、梦想与信仰。中国文人临帖不仅仅是写字的问题,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信仰。临帖一开始给人们提供了当书法家的条件,想写好字不临帖就等于想当作家不读书,想当音乐演奏家不去弹琴,临帖是绝对的条件,没有妥协的可能。王家新是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度,从对经典的理解、对艺术创作的把握层面来看也是值得称道的。我的这种判断,并非因为他担任过中国书协副主席,他的书法家地位还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而奠定的。今天他把自己的临摹作品展示出来,虽有书体的不同、风格的不同,但在他的笔下却有着精神的统一、艺术的共鸣。首先王家新临得很准确,刚才他也说了,他是实临,追求书法的真实,比如他对唐楷,对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作品的临摹基本做到了从结构到笔法的一致性,所临摹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则赋予了生命的灵动和感情的起伏,很精彩。
另外,王家新不画地为牢,他对经典的书法名作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寻找有助于创作提升的力量,我想这也是温故而知新,为创作服务。在王家新的临摹作品作里,书法形态是一个整体的形象,他对书法的判断没有古今的偏颇、书体的高下,既在魏晋汉唐的书法资源里取法,也能在晚清民国文人翰墨里得到启发,是有自己的独到眼光和独特选择的。
王家新对书法的判断与他的读书有关,他的读书范围很广,经、史、词、章他都有兴趣,当代文人的随笔也十分熟悉。海豚出版社曾出版了一套随笔丛书,其中有一本是陆灏的《听水读抄》,记载了文史掌故,这本小书附录很多,收录当代学人和文人给他的一些小的诗札、文札和手札。我读这本书,写了一篇关于《听水读抄》的文章,王家新看了以后给我发了一则短信予以鼓励,也谈了他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体会。他不仅仅读经、史的文章,对当代一些文化研究的焦点尤其是一些抒情美文也有关注。
张瑞田
中国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有三个地方值得我们来关注这个展览。一是由中国书协、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和“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展同时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书协以及王家新对经典的重视,对文化的重视。在当下,通过举办这样的展览,通过实际行动与理念倡导回应了当前书法界的一些问题。二是王家新临摹作品中主要是楷书,从他所选临的楷书中体现出他的个性思考。楷书创作特别是唐楷,对当代很多书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唐楷很经典,每个小孩一写楷书一练书法就是学颜体、柳体、欧体,但是展览入选不了,为什么?一方面是写好唐楷的难度很高,另外一方面当代书法家或者文化圈的人对唐楷的观念、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很重视,虽然把它捧为经典,但在实际创作中又是另外一种结果。王家新的楷书临摹作品其实就是表明了他自己的独特思考。三是怎样重新审视经典?我们临摹古人,向经典致敬,探索着前行,还应该思考怎样让经典在当代书法创作以及展览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朱培尔
《中国书法》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