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家推荐
破体与真意:金熙长的碑帖融通及"无法之法"的美学本体论构建
编者按:
在当代书法艺术日益陷入形式主义泥淖的当下,隐士书家金熙长的艺术探索犹如一剂清醒良方。本文以深邃的美学视角,系统剖析了金熙长书法中的隐逸气象,揭示了其碑学主张对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叩问,更直指当下书坛的三大症结,堪称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书法评论力作。
文中对金熙长“真阳笔法”的解读尤为精妙——他临摹古碑时,不拘泥于刀刻痕迹,而是追溯书丹时的流动气韵,以“古朴苍茫”的线条还原当时石刻的原始精神。这种“未刻时”的临碑理念,既是对碑学考据的突破性实践,亦是对书法本质“道法自然”的回归。而作者对金熙长“写大字立大志”美育观的阐发,更将讨论提升至文化传承的高度:当书法教育沦为技巧竞赛,金氏主张以汉魏摩崖的雄浑线条涵养胸襟,实为重塑民族审美品格的重要路径。
尤为可贵的是,文章并未止步于艺术分析。通过对比金熙长隐居十八年创作的《家风》《太上感应篇》等作品与当下“展览体”的浮躁,作者犀利指出:书法的危机本质是文化根脉的断裂。金熙长以儒释道融合的“中和之美”唤醒的,不仅是笔墨的灵性,更是文人“由技入道”的精神传统。
推荐此文,不仅因其考据翔实、论述缜密,更因其在技术解析之外,展现了书法作为中华文明“修心载道”载体的终极意义。在机械复制时代,金熙长的隐逸书风恰似一面古镜,照见当代艺术缺失的生命境界与文化自觉。
(编者)
原文标题:隐逸书风中的道法自然——金熙长碑学实践
作者:深圳新闻网记者周锦春
金熙长(原名金龙)是随着深圳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大家,曾在深圳文化的历程中首创了二十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他的书法,在当代书法的广阔版图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碑学主张独树一帜,如同一股清泉,为略显浮躁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金熙长的书法被学界誉为“隐士书风”,其核心特色可用“清、远、沉、亮”四字概括,同时兼具仙家气象与传统文人风骨,呈现出一种儒释道融合的“中和之美”。
“清者,上清而真阳”,他的作品宛如一泓清泉,洗尽世俗铅华。在其笔下,线条萧疏空灵,每一笔都似带着超脱尘世的仙气 。如自撰联“一室琴声邀明月,半瓯清茗洗俗尘”,整幅作品简约透彻,观之仿若能听到金玉振响,心灵也随之得到涤荡。这种“清”不仅是形式上的简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纯净,摒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之心,回归到书法艺术的本真。
“远者,高古旷达”,金熙长扎根篆隶,深入研习汉魏摩崖石刻,将其中的雄浑大气与道家的超然意境融入书法。他临写《瘗鹤铭》《许长史碑》等仙家名碑时,运用“真阳笔法”,力求还原这些碑刻未刻时的原初气韵。其作品中的线条古朴苍茫,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厚重感,却又不失灵动,引领观者进入一种高远、旷达的艺术境界,感受书法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沉者,雄而不露”,金熙长的书作雄浑宽博,却毫无匠气与粗糙之感,反而尽显静穆古雅。在他的尺八屏榜书对联《金英玉质,焕象灵曦》作品中,线条沉着老辣,笔画的筋骨血肉清晰洞达,既有碑刻中“沙里锥”“屋漏痕”的质感,又蕴含着山林气息与旷野沙漠之境。他的书法不追求表面的张扬与夺目,而是以一种内在的力量打动观者,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
“亮者,湛然通透”,金熙长善于运用淡墨营造空无之境,在横向结构上大胆拉伸,展现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其草隶《心经》十条屏便是典型代表,笔画看似轻柔,却绵里藏针,气息高昂却不张扬。作品在简洁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达到了“形简意赅”的至高艺术境界,让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一种澄澈、通透的美感。
尤为独特的是,金熙长将儒家的风雅、道家的真阳、佛家的空灵完美地融合在书法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和之美”。他的自撰诗文书法作品,如《家风》《太上感应篇》等诗作,不仅传递着儒家修身齐家的伦理观念,还以禅意的笔法演绎着佛学经典的智慧,同时又通过仙家书风展现出道家的玄理。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他的作品在文与质上实现了高度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金熙长的碑学主张对其书法创作与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篆隶筑基,碑帖兼融。他坚信书法学习应从篆隶入手,篆隶是书法线条的源头,其基础的深浅直接决定了书法之路能走多远。金熙长早年在中大求学时即师承商承祚先生,深入研究商周金文,并溯源历代书家的师承脉络,从汉代摩崖简书隶书及南北朝碑刻经典中汲取养分,强调“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的笔法逻辑。在他看来,只有打好篆隶的基础,才能使书法线条具有古朴、厚重的质感,为后续的书法创作奠定坚实的根基。同时,他主张碑帖兼融,学帖者亦要先学碑,书中方有金石气,打破碑学与帖学之间的界限,取二者之长,丰富书法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
(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商承祚先生,1983年参观金熙长在中大举办的书法展,左一带眼镜者为金熙长)
二是临碑求“未刻时”气韵。金熙长在临摹古碑时,不满足于简单地复制字形,而是致力于还原古碑的原始精神与气韵。他在考证《瘗鹤铭》时,通过对陶弘景书丹时的“仙家意趣”的深入揣摩,运用“古朴苍茫”的笔法,试图再现此碑未刻石前的流动气韵。这种独特的临碑方法,使他能够深入挖掘古碑的内在价值,领悟古人的书法精髓,为自己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书坛第一个提出用真阳笔法写仙家碑的隐士”。
(金熙长左书《瘗鹤铭》尺八屏六条屏)
三是倡导“写大字立大志”的美育观。他呼吁青少年应以长锋羊毫或斗笔临习汉魏摩崖石刻,通过书写榜书来培养“厚朴宽博的胸怀”。在他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书写大字,可以让人开阔心胸,培养远大的志向与高尚的品德。同时,他强调书法家应“求学于天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书法创作,以高古的线条抒写大国风度,展现书法艺术的雄浑气魄与文化自信。
(金熙长大字创临《许长史碑》局部,详细可搜索)
金熙长的书法艺术与碑学主张,为当代书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其自作诗联为主题的作品中,他以碑学为根基,以隐逸为心境,将慈悲与欢喜、雄浑与静穆、古法与创变和谐地统一在书法作品中,为浮躁的当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山林清风”。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法的创新与突破上,更在于他对书法文化本质的深刻理解与重塑,使书法回归到“修心载道”的本源。
(金熙长和方震先生诗:
松风一曲入深林,
清夜泠泠闻素音。
绿水长鸣千古调
高山仰止接天心。
“松风”一开笔用枯笔入纸,一股老松沐浴残风之息扑入眼帘。通篇长锋用笔,且用墨对比强烈,整体汉魏气息贯彻始终。“闻素音”的三横笔多用方笔,放松而有力。
“千古”的“千”横笔左高右低的反常写法有如磐石,与“古”字鮮明对比,篆笔“心”收篇,引人遐想。
整体书风融碑于帖,奇拙野逸。在书写时,好似“无法无技,不求讨好”,读来却有如“琳琅振响,琴声悠悠”之感。)
【当代著名隐士书法家金熙长(金龙)简介】
一、生平与经历
1. 早期成就与深圳贡献:金熙长(原名金龙)生于浙江台州,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深圳生活工作30余年,曾开创深圳文化界多项“第一”,八十年代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办展及九十年代初任深圳大学书法教师。2. 隐退与学术深耕: 2005年后退出商海,专注于书法研究与写作。3. 社会荣誉: 曾获“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等称号,并担任深圳市书协副主席、顾问,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副院长等职。
二、书法艺术与成就
1. 独特的“真阳笔法”与碑学研究:金熙长以“真阳笔法”著称,主张雄浑豪迈的书写风格,反对浮华媚俗。他系统考据并临写《瘗鹤铭》《许长史碑》等南北朝碑刻,提出“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的书学理念,被誉为“仙家书法”的代表人物。2. 四品境界与居士书风:其书法以“清、远、沉、亮”为四品特色,融合儒家的风雅、道家的真阳、佛家的空灵,形成“居士书风”。作品多自撰诗文,注重心性与笔墨的统一,被评论家称为“金熙长体”。3. 教育贡献与著作:编写《学生临碑辅助字帖》系列丛书(计划100册),系统还原古碑未刻时的原貌,填补碑帖考据与临习的空白。另出版《人生第一步》《家风》《修身养灵》《滌心甘露》及书法集《<心经>六体书》,《斋馆庙堂楹联书法赏析》等著作,倡导“情性教育”与修身养性。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1、艺术地位:金熙长被认为是当代碑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其临写的《瘗鹤铭》被评价为“十年内无人超越”,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方正字库收录为“金熙长标题体”(简繁常用字9600多字)。2. 文化理念:他呼吁书法教育应重视“写大字立大志”,倡导青少年临习汉魏碑刻以培养胸怀,同时强调书法需从自然与天地精神中汲取灵感,反对功利化创作。
(原文载《深圳新闻网》2025.5.15)
本期编辑:梁善剑 包玉慈
图片提供:段心照
策划设计: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