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丑书”,当今书坛的所谓丑书并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书法家的个性书风和创新书法,这些作品不被民众认可,所以被贬为“丑书”,在书法进入纯艺术发展阶段以后,书家都在致力于塑造个性和突破创新,所以当今中国书坛已经被认为是“丑书”横行了。
几乎当今所有知名书法家都被认为是“丑书”大师,比如王镛、王冬龄、曾翔、张旭光等等,谁的名气大谁写的就一定是丑书,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
所以对“丑书”的评价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业内的高度赞誉和追捧以及民众的大肆挞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为当今书坛独有的审美现象。
为什么会有丑书出现,有人怪罪于沈鹏倡导的个性塑造,有人怀疑是文化入侵,更有人趋向于阴谋破坏论,其实不然,“丑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抛开当今民众缺乏自信、戾气严重、借机泄愤等原因不谈,“丑书”的出现从本质上反应的是审美差异,“丑书”往往对应的是传统书法佳作,所以“丑书”是创新书风与传统审美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的结果。
从对“丑书”的批评中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对传统书法认知的巨大缺陷,表现为认为书法只有王羲之,书法只是楷书,楷书只有唐楷,所有对丑书的批判几乎都以这三点为据。
这样的观点到底有多无知不必细论,这种现象也非书坛独有,很多行业都存在这种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这反映出当今社会虽然人们关心的问题很多,但是基本都没有深入去研究过,绝大多数都是咬耳嚼舌、听音杜撰、跟风搅局。
很多人都愿意站在捍卫传统的道德制高点上,用自己浅薄的专业认知去批评专业创造,这种言行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甚至存在于个别自诩为专业人士的身上。
有书法家就利用一切机会大肆批评当今书坛的丑乱,反对创新,认为古人已经将书法写尽了,今人穷尽一生能继承一二已属不易,何谈创新。
尽管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艺术发展的规律,但是却迎合了民众思维,赢得掌声一片,其实这就是一种愚民伐异行为,无非就是想排除异己树立自己书法正统的形象,借机扬名牟利而已。
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从书写文字当中发现、总结并展现艺术美的过程和结果,每个人、每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美的理解和总结也不尽相同,颜筋柳骨、唐尚法宋尚意这些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都反映出书法美并不局限于一面。
当今时代与前代又有本质的区别,民主与封建、自由与奴役、开放与封闭,社会大环境的跨越式进步,造成文化、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反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书法的创作理念上。
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只能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更为注重个性塑造和创新突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绝大多数书法家已经迎合时代潮流,开始挣脱束缚放飞自我,尽情抒发情感。王镛先生由篆隶入手构建现代书法新形式,王冬龄先生开辟书法的“混沌美”,曾翔先生问古寻真,探寻原始纯真的书写艺术,这些创新引领了书法的发展理念,更将当今书法推广向世界。
但是很多民众却依旧坚持着传统审美,无法跟上书法家们创新的步伐,这必然会形成巨大的审美代沟,“丑书”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古代没有“丑书”,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北周名家赵文渊所书《华岳庙碑》就被时人吐糟“见之欲呕”可谓书法史上的丑书鼻祖了,而米芾也批评过颜柳,就连王羲之都被批“无丈夫气”。
然而这些批评为什么没有引发社会舆论效应,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书法审美是受到统治的,权贵的喜好决定了时代书风,普通民众根本没有独立的审美权和发言权,只能附和。在这种氛围下怎么可能出现“丑书”泛滥的情况呢。
如今的“丑书”激辩充分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权和自由的发言权,不再受到某种权势的统治,这也反映出社会的极大进步,也是这种进步推动了对“丑书”的讨论。
所以“丑书”的出现并不代表着书法的没落,相反充分体现出广开民智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的审美代沟永远存在,围绕着“丑书”的讨论就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有一天“丑书”真的消失了,并不意味着这个代沟被填平了,而是意味着民众对书法失去了关注度,那时才是书法走向毁灭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