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规划体系是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既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也是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关键治理实践。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通过五年规划与远景目标相结合的动态演进模式,既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战略导向功能,形成市场机制与规划引导有机结合的治理范式。
规划编制工作须严格遵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在制度设计与文本表述层面始终贯彻市场经济核心原则。规划主体应建立严格的规划内容甄别机制,通过"政府职能三问"(是否属于法定职责范畴、是否构成市场运行障碍、是否具备公共属性特征)进行修正,严格限定政府规划边界,主动压缩行政干预空间。对市场主体自主决策领域、市场竞争机制有效调节环节、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场景,原则上不设置量化指标、不规划具体路径、不指定实施主体,重点聚焦市场失灵领域完善制度供给。特别是涉及资源配置的产业目录、项目清单和调控指标,须建立"市场优先评估"机制,凡可通过价格信号、竞争机制、契约关系实现调节目标的领域,均应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0.「十五五」规划的前提大条件是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概念,或许很多人存在误区。从大的框架来说,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是“1+2+3+4+6+7”。以全国大市场为指引,以城市群、都市圈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载体,以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为空间规划的区域边界,以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为区域版块框架,兼顾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版块接壤、省域接壤区域,发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增长极功能,最终实现区域之间、版块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于31个省份来说,「十五五」规划的前提是产业的既定性和国家战略规定。截止到2025年5月,国务院对31个省份和部分省会城市已经批复了2021-2035空间规划,这是省份规划的外在前提。
1.区域协调发展的由来
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是党的二十大之后(2022年10月16日),党中央决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领导小组合并为“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
区域协调发展框架的设立,对区域内,区域外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基本上设定完毕,十五五期间必然是对这些设定区域的发力建设。
2.「十四五」规划的不足之处
县市区规划的薄弱点之一是上下一般粗,不少县市区的规划,往往是对照国家规划、本省规划,一抄了之,如果遮住地名,放在省级、市级以及任何县市区都不会错。上下一般粗,本质上是规划不符合本地实际,背后是本来就没有把规划当回事,没有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方式。
县市区的发展规划也是本地五年的“施政纲领”。县市区发展规划编制的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关系着中国基层行政区的治理效能。
3. 「十五五」规划的必然方向
地方发展规划应紧扣营商环境优化、高质量发展引领、居民消费驱动、空间布局统筹四大核心维度。
地方的产业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一是本地有资源或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主要集中在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如资源能源开发、零售业、中小学、中小医院、修理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公共管理,以及其他面向本地市场的部分产业;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和制造业。这些产业的市场主要不在本地。
前者主要是资源和市场决定的,后者主要是取决于自然条件、市场半径、营商环境等。
规划编制需明确区分产业类型属性,面向全国市场的制造业需着力构建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健全、政企契约稳定的营商环境体系,重点保障员工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可及等生产要素配套,形成法治化、可预期的投资生态。
在高质量发展框架下,既要确保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更需建立目标优先级机制,将环保、安全等约束性指标与增长目标动态适配,尤其城市化地区须突出经济集聚效能。
消费驱动层面需系统性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破除户籍制约与消费限制,构建适老化生活圈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质性市民化,同步发展面向本地市场的民生型产业以激活内需潜力。
空间规划须遵循市场集聚与生态保护双重规律,严格划定城市化核心区、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空间边界,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城集约化布局,避免低效空间腾挪造成资源错配。
通过四位一体的规划架构,实现营商环境制度供给、发展动能有序转换、民生福祉有效提升、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协同推进。
4. 「十五五」规划的表述方式
规划文本创作需突破程式化写作定式,在保持战略严肃性的同时创新表达形式。文本架构可采取以下方法:
- 运用具象化叙事手法,将生态保护目标具象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等可感知场景;
- 建立问题导向型写作范式,直接点明"经济增速承压"等现实挑战,同步列明应对举措,避免空泛论述;
- 实施核心句统领机制,每段落首句提炼核心观点,形成可独立传播的政策要点;
- 构建根源追溯分析框架,通过"五问分析法"(是否真问题、成因溯源、解决路径、执行主体、效果评估)确保每项政策对应具体问题;
- 采用迭代式创作流程,实施"撰写-反思-修正"动态循环,实现文本质量螺旋提升;
- 坚持用户中心原则,运用主谓明确句式(如"本区政府负责..."),规避模糊表述,建立责任主体与实施路径的对应关系;
- 严格术语审校制度,禁用"打造"等主观性表述,优选"培育""构建"等体现市场规律的专业词汇。
这种写作体系既保持规划文本的战略高度,又增强政策意图的传导效能,使专业文件转化为可执行、可检验、可传播的治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