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
4月28日,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共享经验成果。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胡果,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建筑、中交集团、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国中煤、贵州茅台、京东集团、西凤集团等企业和地方的嘉宾,分享了在落实“双碳”行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
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现场(图/蒋雨师)
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进入快车道,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方案,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文华介绍,去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对绿色转型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此外,“双碳”工作的基础能力不断夯实。文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实施两批140多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支持62个城市和园区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表示,“双碳”对中国经济系统性变革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刻,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基础设施、能源体系等都将发生全面变化。
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同时,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截至今年4月2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41亿吨,成交额439.3亿元。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颁布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的有效管控。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可确保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当前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5处、世界地质公园49处,数量均稳居世界首位。”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副司长张建军表示,自然资源部将继续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不断推进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各行各业优化产业布局,加速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新模式。
能源产业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我们依托自有煤炭资源,以电延链增强能源托底能力,加快落实一批坑口、路口、港口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煤电项目,在运在建煤电装机总规模近5000万千瓦。”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庆良说,从煤炭保供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两方面建立煤炭市场对冲机制,应对市场周期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2024年全年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总装机比重超过82%,总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
“截至目前,中国华能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3.24%,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启钊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华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综合能源大基地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在山东省建成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暖核一号”,供热规模1300万平方米;在青海省年发绿电600亿千瓦时;在吉林省开发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到2030年,将力争实现装机4.4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80%。”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徐树彪说。
“面向未来能源安全,积极构建核裂变与核聚变协同发展的技术矩阵。”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总审计师黄敏刚表示,集团快堆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核能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其成为对环境更友好的全方位绿色能源。
除能源产业外,建筑、交通等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也在不断推进。
“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实现建筑全过程减碳,带动工程建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晓江表示。
“首创港区零排放建造技术,支撑全球70%港口建设和自动化码头运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裴岷山表示,集团在大交通、大城市、江河湖海领域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形成装配式建筑、疏浚土资源化利用等超千项绿色工艺。
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亚兰表示,公司对原料采购、生产酿造、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碳排放梳理与分析,明确减排重点与关键节点,将绿色发展、生态酿造理念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
“废弃物循环利用是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我们布局建筑垃圾、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废钢铁等回收利用项目,最大限度挖掘城市矿产价值。”成都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雄正说。
近年来,绿色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聚焦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领域,着力打造绿色水务产业。”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梁伟刚表示,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建设相关项目50余个,污水日处理规模302万吨,污泥日处理规模3993吨。
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业银行提升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双碳”管理平台提供碳管理服务。“在服务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供综合化解决方案,目前已设立1.8万个企业碳账户、370万个个人碳账户。”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副总经理陈亚芹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不断推进。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