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瑞超 实习生 陈禧硕 通讯员 郭轶敏 王者龙 高颖 刘潇 刘科 李燕

5月20日是“世界计量日”。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精准掌握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电碳计量技术作为连接电力消费与碳排放的关键环节,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量化每一度电的碳排放强度,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仅2025年一季度,山东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068.5亿千瓦时。若这些电全部来自煤电,将消耗约6309万吨标准煤,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为改变这一局面,山东电网持续接入清洁能源,逐年降低煤电占比,从而有效减少碳排放。然而,要更加精准地掌握电力供应与碳排放的关系,仍需应用电碳计量手段。

目前,电碳计量主要采用“排放因子法”。电力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风电、光伏、煤电等比例不同,会影响电碳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碳排放量的计算。清洁能源占比越高,电碳因子越小;煤电占比越高,电碳因子越大。准确计量分时动态电碳因子,成为掌握碳排放规模的关键。


为此,国网山东电力建成了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电碳计量监测平台。该平台已接入181台统调燃煤机组及地方电厂、新能源场站的相关数据,结合实时计量采集和比例潮流追踪算法,实现了山东省级电网15分钟级的电碳流更新,覆盖“源-网-荷”全链条,实现电碳因子的动态更新。


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碳排放监控的精准度,也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撑。以某年产千万吨的钢铁企业为例,按山东省2024年固定电碳因子核算,其年电碳排放量为92.72万吨二氧化碳;采用动态、分时电碳因子后,排放总量降至87.48万吨,减少了5.24万吨。此外,该企业结合生产特性优化排产,将部分可调节工序的用电时间从凌晨(0:00-4:00)调整至中午(10:00-14:00),利用光伏发电量较高、电碳因子较低的时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年减排量达到1.56万吨,实现了低碳生产。

在威海、聊城两地,作为国网首批电碳计量监测示范区,已有3400多家钢铁、化工等企业部署电碳表,碳减排效果明显,减排幅度超过15%。同时,山东电网依托丰富的电碳监测数据,不断优化电网调度,将减碳任务全面融入调度生产,推动向电碳协同的新型调度体系转变。

为支持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国网山东电力依托“火石”平台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碳金融数字服务平台,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随着电碳计量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能源结构优化、企业节能减排、绿色金融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现。精准计量每一度电的“碳足迹”,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