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而
"男生身高不到170就是三级残F"——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看似只是一句玩笑,却暴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我们正在用残疾作为贬低他人的工具,而这种行为背后,是对整个残疾人群体深深的歧视。
根据我国《残疾人分级标准》,"三级残疾"指的是存在明显功能障碍,但能部分或大部分自理生活的人群。而身高与残疾分级毫无关联,一个健全的170cm男性与"残F"二字根本不沾边。将身高不足与残疾划等号,首先就是一种概念混淆。
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残F"这个词来羞辱他人?
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残疾被视为一种缺陷、一种不幸、甚至一种耻辱。用"像残疾人一样"来贬低健全人,反映的正是对残疾人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
残疾污名化并非凭空产生。长期以来,客观环境对残疾人存在一些不友好的因素,导致残疾人难以参与公共生活,学习交流就业婚恋等困难重重。媒体中残疾人形象单一,要么是励志典型,要么是需要怜悯的对象。
这些导致很多人习惯将健全视为默认状态,而残疾则是需要克服的异常。当170cm被称作"残F"时,反映的正是这种将"非标准"等同于"缺陷"的思维模式。
也许说者无心,但这类"玩笑"对残疾人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它强化了"残疾=不好"的刻板印象,让残疾人感到自己被当作贬低他人的工具,加深了社会对残疾的污名化,使残疾人更难获得平等尊重。
当一个社会习惯用残疾作为羞辱用语时("瞎了吗?""瘸了吗?""脑残"),实际上是在告诉残疾人:你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种语言环境对残疾人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努力:
作为个人,要警惕日常语言中的残疾歧视,避免使用"残废""脑残"等词汇,遇到身高羞辱或其他身体羞辱时,指出其中的歧视逻辑,主动了解残疾人面临的真实困境,而非停留在刻板印象。而媒体也应避免将残疾作为负面隐喻,多元化呈现残疾人形象。加强残疾平等意识培养,努力消除偏见。
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如何对待其中的弱势群体。当我们用"残F"来开玩笑时,暴露的不仅是语言粗俗,更是一种文明程度的欠缺。
残疾只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170cm的健全男性与"残F"毫无关系,而真正的残疾,是这个社会仍然存在的歧视性思维。
也许有人说我这样“斤斤计较”是“小题大做”,一句玩笑话而已,有什么问题?
可仔细想想,一个个带有侮辱性的小玩笑,一个个对歧视的放任,终会导致更多侮辱和歧视的泛滥,也会扭曲新一代人群的认知和价值观。为了彰显自己的“幽默感”,为了给自己洗白,而把责任归咎于别人的“计较”,这本质就是“自私”的行为!
改变从语言开始,但不止于语言。只有当我们将残疾人真正视为平等的权利主体,而非怜悯对象或负面隐喻时,类似"三级残F"这样的说法才会彻底消失。这不仅是保护残疾人尊严的需要,也是我们所有人获得免于身体羞辱自由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