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成都独立书店市集

成都有什么好?

成都美食很多很丰富,没错,但我生活在美食之都广州,不羡慕。

成都城市发展很快,机会多,没错,但我生活在一线城市广州,不羡慕。

成都生活安逸,压力不大,没错,但我生活在2万出头也能买房的广州,不羡慕。

但是,成都独立书店多,文化氛围好,市民公共生活丰富,我是真的狠狠羡慕了,也真真切切动过要从广州搬到成都定居的心思。


独立书店,是相对大型、品牌连锁书店而言的,通常是小型的、独立品牌的,由创始人自己参与实际运营的书店。

简单概括来说:

独立书店“闲书杂书”多一些,考公教辅少一些;讲座观影读书会多一些,打卡抖音小红书少一些;文化味儿浓一些,生意味儿淡一些。

我自己在2024年有幸受邀参加过两次在成都的独立书店举办的活动,一次是在有杏书店和张丰老师对谈,一次是野梨树书店和大家交流放映视障融合旅行的纪录片。四五十人的规模,把一家小书店挤得满满当当,全程没有聊一句“有用的”东西,但全场都充盈着对生活的热情。

还听成都朋友介绍过“明亮的对话”辩论活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市民们,每期就某一个社会生活相关的公共议题展开讨论。摒除人身攻击,没有质疑动机和胡搅蛮缠,说话要讲证据讲道理,要给别人发言的机会……


互联网评论区和微信群里极为罕见的理性讨论氛围,在成都的独立书店里萌芽、生长、扩散传播。

某种意义上,独立书店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成都茶馆文化的延伸,但也略有不同。


茶馆文化里,亲友邻里间的消遣居多,独立书店里,公共生活打破了熟人的边界,让陌生人也能找到一个舒服的参与方式;茶馆文化里,参与的主体是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市民,覆盖更广,独立书店里,参与的主体更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有一定的门槛,但在年轻人里几乎没有了障碍;茶馆文化里,聊天的话题更偏向家庭与社区,独立书店里,讨论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也有机会触及更深的层次。

成都人历来热爱自己的安逸生活,也关心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一座座独立书店里,很多成都年轻人第一次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生活”。

2025成都独立书店市集的主题是“街上的盐”。社区和街道上有了盐,市民在生存之外也就有了生活的滋味。


这一期成都独立书店市集里,共有28家书店参展,除了卖书籍和文创产品,还有农场餐桌分享、酒水咖啡、讲座对谈、音乐演出、剧本围读、以书换书等活动。

独立书店是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它由年轻人运营、年轻人参与、年轻人创造,绝不是什么古板守旧的时代眼泪。

过去几年,虽然不时有独立书店经营难以为继的消息传出,但也一直有新的独立书店生长出来。去书店里听讲座、喝一杯、交朋友,在成都年轻人里蔚然成风。

独立书店的发展也离不开很多街道社区以及商业物业的支持,他们为小本经营的独立书店提供租金优惠,协助办理资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帮独立书店分担一些压力与恶意。

在中国各个城市建筑风貌千篇一律,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大环境下,成都凭借独立书店生态构建起极富生命力与感染力的公共文化氛围,让这座盆地城市真正超越北上广深成为文化高地。这也是我作为广州市民和文化从业者动心想要搬去成都定居的最重要原因。

独立书店生态的繁荣还帮助成都吸引了更多文化学者的关注与青睐,几乎每一位来成都开新书发布会和讲座的文化学者在见识到成都公共文化生活的繁荣后都难掩羡慕与向往。

这样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向心力,是多少“新一线城市”梦寐以求的软实力?

然而,2025成都独立书店市集活动,因为“被举报”,不得不在开幕前一天,在布展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无奈取消。连一个“消防安全”的借口都欠奉。


分享一点基本常识:

“偌大的中国,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句话诞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今日之中国,今日之成都,是不是太平盛世?

一张安静的书桌,一间独立的书店,希望成都能够容得下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