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余程万和他那不到8000人的部队,面对日军三万精锐,誓死捍卫这座城市。
最后,常德沦陷,余程万被军法审判,历经审判和牢狱之灾。
然而,那个英勇的将领,最终却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劫杀。
——《壹》——
余程万的早年与军事背景
1902年5月24日,余程万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县白沙镇的一个普通农家。
从小,余程万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求学欲望,黄埔军校的创立,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黄埔军校成立的那年,余程万成功考入了这所学校,这一决定,为他的一生埋下了伏笔。
余程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这意味着他与众多名将一样,肩负着国家重任,走上了战场的道路。
不仅如此,他还进入了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接受了更为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这不仅为他日后的军事决策提供了思路,也让他在战略指挥上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1928年,余程万先后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北平中央大学政治系、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
1936年2月5日,余程万晋升少将衔,时年33岁。
1939年,任第四十九师副师长的余程万少将,调至五十七师任副师长(师长是施中诚)。
1940年,余程万升任五十七师师长,在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高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第三、四次会战,浙东衢州会战中。
余程万一次次地显示出自己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原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和继任军长王耀武的赏识。
——《贰》——
常德会战的硝烟与决死抗战
1942年9月浙赣会战后,鉴于日军已熟识国军番号,能破解国军各部活动情报,七十四军因此改变其部队番号。
军部及其直属部门番号改为“辉煌”,五十一师为“文昌”,五十八师为“榆林”,五十七师则由“徐闻”改为“虎贲”。
“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后来,“虎贲”称号成为历代英勇无敌的军队的最高荣誉。
1943年,余程万的军事生涯迎来了真正的挑战,常德,这座地处湖南的城市,成为了中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场。
日军调集了3万兵力,压向常德,而余程万指挥的第57师只有8000人,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任何一位指挥官的内心感到沉重。
11月,日军第11军主力在常德城郊集结完毕,开始向常德发起总攻,意图以压倒性兵力在短时间内一举掠取常德。
原本布置用以攻城的主力第116师团在会战前期尽量避战,此时部队完整,整个师团均用以攻城。
转于汉寿登陆的第68师团负责在第116师团攻城时掩护左翼,抵御来自第九战区的援军,第3师团与第13师团在慈利、桃源方面截阻王耀武集团的国军第二线兵团。
第39师团,独17旅团与第58团一部则在后方抵挡第10集团军攻势,并掩护第11军退路。
日军第一阶段之战略企图已经完成,国军两线兵团处于分散状态,常德危急,第100军第63师第188团在会战之初奉孙长官命令,抢占德山阵地,以与第57师成犄角之势。
横山勇一动手便全力猛扑德山,第188团匆促应战,仅一昼夜德山阵地便告失守,第188团不支,邓光锋团长放弃德山,向第100军靠拢。
德山是常德对外联络最重要的要害,是城南沅江上的渡口,德山失陷后,第57师后路被截,攻城战之初与外界交通便告中断。
此后,第57师官兵损伤殆尽,余程万师长下令将城内炮工辎部队,政工,师部幕僚及所有官佐杂役编队,由第169团团副高子曰中校率领,投入战斗。
常德警察亦编入部队,并发掘常德警局埋藏之枪弹一万发,此为第57师之最后接济。
12月3日,常德沦陷,12月7日,余程万师长留下第169团残部与第171团残部之一部共百余人死守阵地。
自己率孙进贤、杜鼎两名团长及两团残部五、六十人,于半夜向德山突围,并与援军58军新11师32团取得联系。
——《叁》——
余程万的战后困境与心路历程
12月8日,余程万率32团反攻常德,当日即被收复,可就在当日的庆功宴进行到一半时,却被蒋介石派人带走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 。
孙连仲、王耀武出面求情 ,余程万被判服刑两年 ,刑期未满,王耀武再向军法处说情,将余程万保出
尽管他最终恢复了自由,但他心中那份未曾放下的责任感,和对战斗失利的内疚,始终萦绕不去。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余程万觉得有责任把那些壮烈的事迹记录下来,就派人找到了著名作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够写下“虎贲”军的感人故事。
爱国将士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使张恨水很激动,但是他当时还没想到以此来写一部军事抗战小说。
张恨水爱惜羽毛,以不懂得军事,没上过战场婉谢了,但是拗不过余程万的热切,他答应从长计议,将来再说。
余程万在离张恨水处不远的地方住下了,此后便常常到来和张恨水聊天,久而久之就成了朋友。
事隔数月,他又旧话重提,这样,张恨水于公于私都不好再说拒绝的话,只好应以先看材料,等有工夫再写。
到了1944年11月,张恨水已辞职乡居,便抽暇看了一部分材料。
于1945年春正式动笔写《虎贲万岁》,他在自序中隐隐得讲出了他拒绝的真实原因和他被感动的经历
我写小说,向来暴露多于颂扬,这部书却有个例外,暴露之处很少。
常德之战,守军不能说毫无弱点,但我们知道,这八千人实在已尽了他们可能的力量,一师人守城,战死得只剩下83人,这是中日战争史上难找的一件事。
我愿意这书借着第57师烈士的英灵,流传下去,不再让下一代及后代人稍有不良的印象,所以改变了我的作风。
小说完稿后,余程万派人送来一笔相当丰厚的谢金,但是张恨水没有收,只要了一把从日俘手中缴获的战刀。
——《肆》——
余程万的晚年与悲剧结局
余程万的晚年注定无法平静,在经过了抗日战争的浩劫、常德会战的失利后,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时无畏的战士。
战后的中国社会,动荡不断,战事也逐渐进入了尾声,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对立中,余程万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
1950年代初,余程万一度移居香港。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他像无数从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一样,试图寻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历史的风云并未因他个人的平静而停止。
1955年8月27日,命运再次将余程万推向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旋涡。
这一天,余程万在香港家中遭遇了三名旧部劫匪的袭击。
匪徒们为抢劫而进入他的住所,在混乱的过程中,余程万被误伤,死于枪击,时年53岁。
这一事件的发生,给余程万的传奇人生画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句号。
余程万的死并非英雄般的壮烈,也没有如他所希望的那样,与祖国的命运同频共振,他的离世,仿佛是一个历史上未完的故事,留下了无数的悬念和遗憾。
他的一生,在抗战时期的英勇,战后的苦闷,以及最后的悲剧中,成了一代历史人物复杂命运的缩影。
对于中国历史中的许多英雄来说,他们的命运并未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得到公正的审视。
余程万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命运,更是那个时代历史的一个缩影,曾经的抗日英雄,最终却没能安享晚年。
他的一生,无论是战场上的殊荣,还是晚年的悲剧,都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历史的脉络并不总是由胜利者书写,英雄的结局,往往也并非如他们所期待的那般光辉。
余程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或许没有如同其他抗日名将那样被广泛铭记,但他在常德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始终值得我们铭记。
在历史的洪流中,余程万虽然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终章,但他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始终留在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