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打得有多聪明?四个月日军伤亡25万,尸体焚烧臭闻十余里
1938年6月,武汉城外硝烟弥漫。国民政府统帅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场关键战役。这场被称为"最聪明"的会战,将如何改变中国抗战的进程?让我们走进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探究竟。
抗战初期,节节败退的痛
国民政府一直在找寻扭转战局的机会。从平津到南京,每次都想死守,却总是守不住。日军战斗力强悍,还有空军和炮兵优势,中国军队只能用人海战术勉强抵挡。这种纯防御策略不仅损兵折将,还差点把主力部队给葬送了。
武汉是华中最大城市,九省通衢,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把临时首都搬到了这里。但武汉地处平原,没什么天险可守,日军的舰队还能顺江而上直捣黄龙。怎么办?国民政府的统帅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妙计。
【事情起因】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妙计
统帅部决定在武汉外围阻击日军,争取时间把人员物资转移到四川去。说白了,就是打算放弃武汉这座城市。对每个中国人这个选择都很痛苦。但恰恰是这个决定,让武汉会战成为了最"聪明"的一仗。
统帅部的想法是,把主力部队放在武汉外围,利用江南的鄱阳湖、九岭山、幕阜山,江北的大别山、桐柏山,还有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泊地带,打一场持久战。目的就是消耗日军,粉碎他们的进攻企图。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统帅部调集了14个集团军,共129个师,大约110万人马。还配备了100多架飞机和40多艘舰艇。这支庞大的队伍由第五战区代司令长官白崇禧全权指挥,第九战区则负责策应。
双方摩拳擦掌,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日本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同样集结了空前庞大的兵力,多达40万人。日军的作战序列包括第2军和第11军,还有两个直辖师团。算上中国军队,这场会战总共投入了150万人马,创下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新纪录。
1938年6月24日,日军向马当要塞发起攻击,武汉会战正式打响。但开局就出了岔子,原本以为能守两个月的马当要塞,两天就被日军拿下了。蒋介石大怒,下令将玩忽职守的第16军军长李韫珩撤职查办,还把增援不力的第167师师长薛蔚英给枪毙了。
这一下子,各部队长官都紧张起来,不敢再有保存实力的小心思。虽然开局不利,但这场仗最终还是打出了抗战以来最漂亮的战绩。
武汉外围,一场惊心动魄的拉锯战
日军分三路向武汉推进:长江南北两岸,还有大别山北麓。中国军队则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在山地丘陵和河湖地带设下了一个个"口袋阵"。
在鄂东的黄梅、蕲春一带,中国军队利用丘陵地形,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日军第106师团在这里损失惨重,被迫停止进攻。在大别山区,中国军队更是打得日军叫苦不迭。崎岖的山路、密集的树林,还有游击队的骚扰,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长江北岸的黄麻起义军根据地。这里的游击队配合正规军,用土制地雷、石块和木桩组成的"万人敌",把日军第11军的精锐部队给拖在了这片"红色沼泽"里。
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这种地形下却难以发挥优势。他们的坦克和卡车经常陷在泥泞的道路上,成为中国军队的活靶子。空军轰炸效果也大打折扣,因为中国军队总是能及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
这场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了10月底。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勉强推进到武汉城下。但此时的武汉早已人去楼空,重要人员和物资都已经转移到了大后方。
四个月激战,日军伤亡25万,尸体焚烧臭闻十余里
这场持续四个月的大战,日军伤亡高达25万人。有报道说,日军尸体堆积如山,焚烧时的臭味能传出十多里远。相比之下,中国军队虽然也损失不小,但保住了主力,还成功地将政府机构和重要物资转移到了大后方。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原本日本人以为三个月就能拿下武汉,没想到打了四个月还是两手空空。这场战役不仅提振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抗战决心。
武汉会战虽然城市最终还是丢了,但这一仗打得确实够聪明。国民政府终于意识到,硬碰硬不是办法,要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打消耗战。这种战略思路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现在回头看,武汉会战就像是一场大型"游击战"。中国军队没有死守城池,而是利用广阔的农村地区消耗敌人。这种打法,其实就是后来八路军、新四军常用的战术。可以说,武汉会战为中国军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作战方式。
这场仗也证明,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人是能够团结一致的。从正规军到游击队,从士兵到百姓,大家都为这场保卫战贡献了力量。这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才是中国最终能够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