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以为自己看穿了敌人,其实,是敌人看穿了他。
他亲自下令夺取彰武,以为打乱了东野后勤。
可没想到,这一步走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
廖耀湘想的是背后,不是正面拼刺刀,而是切筋断骨,他盯上彰武,不是因为这地方有多大,而是因为它的位置太准。
锦州打得正急,兵力吃紧,直线突围不现实。
他要找突破口,地图摊开,彰武恰好卡在沈阳与锦州之间,像个咽喉结,东野的弹药、油料、粮食几乎全靠这条铁路中转。
拿下彰武,就像是从背后插一刀,不是割喉,是断血。
这一仗,他赌的是对敌军意图的判断,他认为东野拼命打锦州,是靠着后方强补给撑着,一旦切断,就像断线风筝,要么回头,要么坠落。
他不打正面,要打命门。
他选了最能打的兵,新六军,装备美械,战术灵活,更重要,兵油子少,命令到位,能干脏活狠活。
他调集了火车、装甲车、汽油罐,先打通沈阳至新民的运输线,再直插彰武。
不是慢慢围,是要“抢”:速度先于布局,效果压过代价,沈阳兵站开足马力,汽油连夜调拨,铁路调度紧张,每趟列车一律不准超时。
夜里,车站灯火通明,兵工厂工人绑着布条,运弹装箱。
他说:“东野也就这点优势了,一旦断后,就只能退。”他以为敌人会乱,但敌人,比他想象的冷静得多。
其实是一场放纵
东野没撤,是让,当新六军杀到彰武时,打头阵的是一个步兵团,进镇之后,没人开火,炮楼空了,粮仓也空了。
最诡异的是,铁路完整,弹药库没爆。
像是没人守,但现场细节又说不通,路边的弹壳是新的,战壕里还有打湿的草席,这是刚走,不是弃守。
东野第五纵队真的走了,但那是命令下的“退”,不是打不过。
前线几乎没组织抵抗,只留下几组阻击手,零敲碎打地扰骚,制造错觉,目的只有一个,让新六军以为:敌人逃了。
林彪没有发电报高喊胜利,他反而冷冷一句:“敌人来了,也不是坏事。”
他早就在等,在战役开始前,东野就调走了大部分军需物资,火车一列接一列,开往阜新、甘旗卡一线,那是另一条隐蔽的后勤线,没人盯它。
铁道纵队趁夜修路,桥梁加固,关键节点隐秘转线。
这不是临时应对,是战前计划,彰武,根本不是他们的命门,所有弹药、干粮、汽油,都已经不靠它。
他们甚至动员了民工,用牲口、肩挑手扛,从山里送补给,不是急救,是备战。
这时候,廖耀湘还在图纸上划圈,他以为东野回援要靠彰武,实则对方早换了轨道,他抢的是一条废线,以为抓住了脖子,实际上连皮毛都没碰。
更狠的是,东野不但让他进来,还故意留下“痕迹”,诱导他进一步误判。
廖耀湘中计了,他开始分兵,他觉得这里是主阵地,开始布防,修工事,挖掘战壕,调来补给准备死守。
但他不知道,此时真正的主战场,已经转到锦州外围。
他还在围着“战术胜利”打圈。东野已经开始合围他的后路,彰武太安静了,静得不正常,三天过去,没听到东野主力反扑,没见到突围兵团反冲。
他开始迟疑,参谋团拉开地图,讨论是否南下营口,接应东进兵团。
但卫立煌的电报卡住了手:“不得贸然行动。”上面压着:“锦州死守,沈阳不得弃。”他左右为难,南下怕误,西进怕失,北撤无意义。
于是他决定等,等锦州的结果,等沈阳的命令,等一个“可以走”的信号。
但东野不给机会。
就在这几天,东野独立师从东南方向悄然推进,切断了他通往营口的退路,先是打掉桥梁,接着封锁道路。兵力不多,但动得快。
廖耀湘误判这支部队是东野主力,慌乱中,下令调头北返,结果撞进了东野的口袋,从这刻起,他不再拥有选择权。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不是没想撤,是撤不出去了,锦州失守的消息,是通过民间电台先传进来的,参谋部还在核实,卫立煌的命令还没变,可战场已经变了。
廖耀湘反应慢了,不是他犹豫,而是两道命令压得他动弹不得。
锦州让不让?营口还守不守?谁说了算?上面没说,他就不能动,东进兵团从西南方向撤退失败,林彪早就盯上这条路径。
独立二师,兵不多,但速度快,动作狠,断桥、破路、切电线,步步抢先。
他手下的新六军副军长侦查回来一句话:“前方碰上了大股东野军,疑似主力。”廖耀湘信了这个“主力”,立刻调头北返,想折回沈阳。
没想到,这才是真正的陷阱。
他北撤时带着数千车辆、辎重、工兵部队,整条公路被塞得死死的,不到半天,前后通信就断了,一团从东线突围,被小股游击队反复骚扰,电台报文一句:“疑被围。”没再回应。
而这时,东野的第四纵队已经从西面绕行至后方,封住了他从康平方向回沈阳的希望。
撤退路线彻底崩盘,他没路走了,他想扔掉重装备,轻装突围,可是高炮部队死死不放,说一旦扔掉就是全军武装崩溃。
工兵炸路失败,路上全是陷车。
在指挥部,廖耀湘破口大骂:“我们是怎么被包了的?”没人能回答,东野没有大打猛攻,也没围城死守,他们只是一步步地“走在他前头”。
真正压垮他的,是通信失联。
参谋团开始各自写遗书,调动部队自行决定退守路线,新六军副军长在调动途中被俘,指挥链彻底断裂,整个部队开始出现“自救式后撤”。
没有计划,没有统一调度,只能靠地形分散突围。
这支曾经号称“国军精锐”的新六军,第一次面对敌人不是用火力,而是靠逃命。
战术上的聪明,挡不住战略上的盲
“彰武计划”不是错,它只是太短,廖耀湘做了战术上的合理计算:掐住后勤、威胁侧翼、随时撤退,他不是草率出兵,他是带着部署、节奏和目标去打的。
可问题是:他的剧本,是写给静止战场的。
他高估了敌人的反应节奏,低估了东野的机动效率,最致命的是,他把“彰武”当成命门,可东野根本不在乎这块骨头。
林彪不看地图上的点,他看的是节奏,看的是谁先一步破阵。
东野的调动是立体的,不是依赖单线补给,而是三线并行、多点支撑,阜新、甘旗卡、松花江,甚至民间运输系统都嵌入后勤网。
就算失掉彰武,顶多是换轨,不是断供。
廖耀湘却还在围着铁路图下棋,他以为铁路一断,敌军就得崩,结果是,敌人早已转入地下补给、分线运输、兵员自行携行。
敌军的灵活,是他想不到的,而他的机械,是敌人盯准的。
他被困在路上、被割在树林、被打断通信、被绕断退路,他的计划没有败,是他的判断“太慢”,这不是战术失败,是战略误差。
而真正让这场博弈变质的,是政治指令。
蒋介石要求死守锦州,卫立煌要保沈阳,没人给他清晰的“撤退窗口”,廖耀湘夹在中间,不敢全力西进、不敢强突南撤。
他不是不想走,而是根本不知道往哪走才不会犯错。
当东野的包围圈合拢时,他还在调图纸,讨论“明早能不能强攻东北公路”,而那条公路,已经有东野布雷五小时。
这不是败在枪口上,是败在方向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