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说:“人生就像饺子,无论是被拖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
活到70岁,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是时候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老话说“早做打算,遇事不慌”,有些事儿别看忌讳,提前安排好,不仅能让自己走得安心,也能给儿女减少麻烦。
70岁以后,建议你提前安排好这3件“身后事”,做个清醒老人。
一、提前立好遗嘱,别让儿女为了家产闹得反目成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虽然难听,可现实中因为遗产闹得鸡飞狗跳的家庭太多了。有些老人总觉得“立遗嘱不吉利”,结果一走,儿女为了房子、存款争得头破血流,好好的亲情说没就没。
隔壁王大爷就是个教训。他生前没留遗嘱,走后三个儿女为了老房子吵上法庭。老大说自己照顾父母时间长,应该多分;老二拿出给父母看病的账单,要求补偿;老三甚至怀疑老大藏了父母的存款。曾经和和睦睦的一家人,最后闹得老死不相往来。
《朱子家训》里讲“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可人性在利益面前,往往经不起考验。提前立好遗嘱,把财产分配写得明明白白,是避免家庭矛盾的最好办法。现在立遗嘱也方便,去公证处办正规手续,或者找律师代写,确保合法有效。别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好分,越是公平透明,越能护住儿女的情分。
二、安排好养老和医疗,别让自己老了无依无靠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虽然扎心,却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有些老人总想着“养儿防老”,可真到了生活不能自理那一天,儿女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根本顾不过来。
李奶奶就是个例子。她75岁突发脑梗,瘫在床上三年。儿子儿媳白天要上班,只能请个保姆照顾。可保姆不尽心,李奶奶身上长了褥疮,每天疼得直掉眼泪。儿子看了心疼,可又没办法辞职,最后一家人都被拖得精疲力尽。
70岁以后,得提前规划好养老和医疗。如果身体还硬朗,可以考虑去条件好的养老院,那里有专业护理,还有同龄人作伴;要是想居家养老,也得提前考察好靠谱的家政服务和社区医疗。另外,把自己的病历、保险单、常用药清单整理好,放在显眼的地方,方便儿女应急。老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提前安排好退路,才能活得有尊严。
三、想好身后告别仪式,别给儿女添不必要的麻烦
“死者为大”,可传统丧葬习俗里,有不少繁琐的规矩。有些老人走得突然,儿女手忙脚乱,既要办丧事,又要应付亲戚朋友,最后累得够呛。更麻烦的是,不同地区习俗不同,很容易因为操办方式起争执。
张爷爷就想得明白。他70岁生日时,把儿女叫到一起,说自己去世后一切从简,不要搞封建迷信那一套,骨灰撒进大海就行。儿女一开始不理解,觉得这样太寒酸。可真到张爷爷走后,他们才发现,简单的告别仪式不仅省下了一大笔钱,还避免了很多麻烦。
现在提倡文明丧葬,提前和儿女商量好告别仪式,既能尊重自己的意愿,也能减轻儿女的负担。可以选择树葬、海葬,既环保又省钱;也可以提前叮嘱儿女,不要大操大办,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毕竟,活着的时候儿女孝顺,比走后风光大葬更重要。
70岁以后,别总忌讳谈“身后事”。把该安排的安排好,该交代的交代清,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儿女负责。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做个清醒的老人,坦坦荡荡地面对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