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汉侯博物馆
海外回归陶瓷
文物展
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南安汉侯博物馆以“回流与重生”为主题,推出“海外回归陶瓷文物展”,集中展示跨越六个世纪的德化窑外销瓷精品,这些承载着海丝记忆的瓷器,通过拍卖回流等方式重返故土,在汉侯博物馆开启了全新的展示篇章。
文物展
步入展厅,一件件充满异域风情的瓷器在玻璃展柜中熠熠生辉。德化窑梅花杯摇身一变成为精致茶杯;憨态可掬的陶瓷狮子经过改造,化身为别具一格的台灯;白釉杯与东方漆板巧妙镶嵌,组合成独具韵味的墨水台……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奇妙故事,为参观者带来一场震撼的视觉盛宴。
汉侯博物馆馆长魏芳汉
“此次展览聚焦那些历经欧洲百年珍藏、如今重归故土的德化陶瓷珍品。这些器物当年远渡重洋,走进西方宫廷与贵族的生活,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欧洲艺术美学深度交融。它们或被鎏金镶嵌,或经重绘纹饰,充分展现出跨文化碰撞迸发出的独特创造力。在这里,观众既能领略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不朽魅力,也能洞悉欧洲匠人对东方美学的别样诠释。”汉侯博物馆馆长魏芳汉介绍,自宋元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以来,随着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之间商贸活动逐渐兴盛,来自中国的瓷器进入欧洲市场,并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和异域风情引起欧洲人的兴趣。
他介绍,最近几年,从海外回流的17、18世纪销往海外的德化窑瓷器中,有不少在瓷器上镶嵌黄金或加装镏金金属附件,或用宝石装饰,或将瓷器加彩,或经过再加工并改变它原来的使用功能。比如把德化窑梅花杯改装成墨水台、把筒瓶改装成台灯,为笔筒加上镶银镀金把手,体现了欧洲消费者对德化窑瓷器形制及其功能特性的另一种理解。“这些跨越重洋的瓷器,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文明对话的永恒见证。”
魏芳汉介绍,这些文物的回归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家”。“每件瓷器都携带双重密码——它们既是中国工匠技艺的结晶,记录着海外收藏、使用、改造的历史,更让我们得以完整讲述海丝贸易网络中‘中国制造’的全球流动。”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角色。我认为,博物馆不应是文化的冷藏室,而应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活力节点。”魏芳汉表示,近年来博物馆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将博物馆转化为教育资源,例如开办“陶艺工坊”教育项目,让孩童在揉捏陶土中感知文化根脉;与高校开展古釉料研究合作,为传统工艺创新提供学术支撑;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展示不同文明对德化瓷的诠释,搭建起文明对话的立体空间。
展览时间
据悉
本次展览将持续3个月
免费向公众开放
每天开放时间为
上午8:30——下午5:30
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在此期间
走进南安汉侯博物馆
近距离感受这些
海外回归陶瓷文物的独特魅力
探寻背后的文明交融故事
记者:赖香珠 李想 | 编辑:傅少滨
一审:尤逸群 | 二审:黄种成 | 三审:蔡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