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圣手兼兰亭巧手,国展大奖拿到手软,如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多个展会获奖,还两获兰亭奖,书法实力不容小觑。第五届兰亭奖上表现突出,一幅作品三种书体,开创崭新模式,备受推崇,评委赞 “入古为新” 。
张荣庆教授是当代书法界杰出代表。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其作品参与早期全国性书法展,获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 。
84 岁的张荣庆教授很少现身大型书法展,精神饱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此态度与他轻盈清新、充满学术气息的书法风格相得益彰。经历文化断层,他能创作出优雅脱俗之作,实属难得。
张荣庆先生的书法艺术与学术精神可从三方面概括:一是执着于学术研究,其作品有思想内涵,不受流行书风影响,源于一贯审美理念;二是发起推动 “上巳雅集”,该活动成书法界盛事,汇集崇尚经典、传承传统的书法家,倡导书法正道,纠正书坛浮躁功利倾向 。
第三,张荣庆先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坚持艺术理念,严谨治学,几十年如一日实践艺术追求,不断精进。
走进其工作室,如入书法宝库。四周陈列各类临摹作品,不少写在旧纸片上,承载岁月痕迹,尽显随性简约之美,透出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清新风格。
交流中可知,他坚持临摹经典,追求至高境界。其临摹的王献之《十三行》是例证,作品由四部分组成,正文笔触流畅精准,遗漏处巧妙补充,原作模糊处细心标注,尽显其精湛技艺与细致态度 。
作品右侧张荣庆先生随意节选部分临摹,左侧记录心得,下方是补充说明。看似随意,各部分却和谐融合,尽显其书法独特魅力。
临摹虽认真,但临作与原作形态有明显差异,他在左侧说明,表达对临摹的独到见解与个人风格:近年专注小楷学习,以 “二王” 为宗,《十三行》启发深刻。此帖布局开阔,字体大小、长短、宽窄错落有序,自然和谐。用笔刚劲流畅,体现沉着痛快的书法精神。我临摹时不生搬硬套,依理解感悟捕捉精髓大意 。
张荣庆先生的书法,原作和临作神韵很像。他的风格成熟,字既有法度又不守常规。从用笔、结构到整体气息,都能看出魏晋书法的韵味。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自身风格的结合,就是他书法的核心价值。
张荣庆先生的书法笔力遒劲、笔触爽利,结字跌宕起伏,体势开阔大气。他在结字时融入魏碑笔法,却淡化刀刻痕迹,使作品自然又有趣,充满古雅气息,体现了他对书法的审美和理解。
在书法界,“创作”是现代人赋予的概念。古人通过临摹创新,再回归临摹,两者相辅相成。但现代人因缺乏日常书写过渡,作品常显造作,缺乏生命力。而张荣庆先生将书法融入生活,以自然书写消除刻意痕迹,使作品更生动自然。
现在功利主义盛行,对书法艺术有负面影响。展览和应酬常让书法失了本真。张荣庆先生用临摹实践告诉我们,要回归自然书写,抛开功利心,让书法回到本质。
临摹是学书法的基础,也是提升修养的重要路。张荣庆先生说过,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学书法也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断去写去探索,才能提升水平,最后取得成功。
张荣庆先生的书法既传承了传统,又在现代书法上有创新。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涵深厚,给人很多艺术启发。学习他的书法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书法的精髓,不断探索进步,追求更高的艺术水平。
这在其他书法获奖作品中难得一见,相信你看后会震撼。他的行书同样精彩,洒脱飘逸、自然率意,整体充满魏碑笔意。对于这样的字迹你有何看法?记得点赞、分享、转发、关注。你觉得作品有无必要用多种书体形式?谈谈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