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行书的书友来说,王羲之无疑是最顶级的老师,他的《圣教序》《兰亭序》又是最顶级的作品。不过,我们在临摹时会发现,这些作品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字径普遍只有2厘米左右。书法界一直在说,王羲之最大的遗憾就是“无真迹与大字传世”。


这一缺憾古人早就发现了,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在努力克服这一不足。怀仁耗时20多年集成《圣教序》,它由太宗皇帝的序、高宗皇帝的记和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部分构成。


熟悉此帖的朋友知道,这也是一部小字行书作品,但您可能不知道,唐高宗在位期间,又命褚遂良父子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部分重新集字并创作,完成了一部字径大小在5厘米左右的法帖,并摹刻上石。


北宋时,此作被精心拓印并修复,后来原碑损毁,拓本则传承了下来,名为《宋拓集王羲之心》经。它先后被宣和内府、绍兴内府、贾似道、周天球、梁清标、清内府收藏。清亡后流入日本,重新进行装裱和修复,并进行了适当放大,使得全卷清晰度、细腻度近乎真迹。


此作填补了王羲之无大字传世的遗憾,又为学右军行草提供了范例,一方面可以从中领略典型的笔法,如尖锋入纸、绞转、牵丝、一搨直下、翻笔、搭笔等,另一方面又知道了如何将王羲之字放大来写,如何用魏晋笔法写大气象的作品。这部作品每个字都称得上是“天花板”水准,值得作为“日课”长期练习,可惜至少九成书家没听过更没见过此作。


此作共58行、260余字。起笔多露锋直入,顺势带出横画,收笔空收带意,无刻意雕琢,行笔中锋,转折处方圆兼施,绞转如折钗股,刚柔对比较《兰亭序》更多一份庄重肃穆。结字因字赋形,左密右疏、上重下轻、牵丝映带,同字异构却和谐统一。


纵览全卷,气韵简静冲和,书境与禅境共鸣,笔势从容不迫,虽字字独立,但通过起收笔的呼应传递气脉,笔断意连。行距疏朗留白、浓淡自然,这种不激不厉的气韵,正是王羲之书风的极致体现。


对初学者,可从中学习中锋行笔、因字赋形的基本法则,避免陷入狂怪无度或板滞无神的误区。正如明代项穆所言:“右军此经,笔笔不妄作,字字有来历,而其妙处,正在于平淡自然,含天机于造化。”。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1的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大家临摹学习。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