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走进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枇杷林漫山遍野,宛如一颗颗璀璨的“金果”,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果香,果民穿梭果园中,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
东山,位于苏州西南端,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座半岛,总面积96.5平方公里,是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住在这里的人们,独享“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天天有鱼虾”的生活。
枇杷满园迎来丰收
最近,刚忙完碧螺春的采摘和销售,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刘娟和她的家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凌晨四点,天刚刚亮,她就和家人走进位于莫厘峰果园。他们知道,清晨的枇杷经过一夜的沉淀,水分更加充足,口感也更为清甜,此时采摘能最大程度保证枇杷的品质。一家人虽然忙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因为这些“金果”承载着他们的希望。随着天色渐亮,采摘的枇杷越来越多,竹筐渐渐装满,大家齐心协力将一篮篮枇杷搬运到果园外的小货车上,运往自家摆在路边的摊位上,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太湖边的甜蜜。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我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已达2.9万亩,主要分布于山区各村及鱼池埂等地。其中,东山白沙枇杷最为著名。选优品种“白玉”,肉厚汁多、甜而不腻、色泽晶莹、入口即化,占东山镇枇杷总量的85%,此外,东山白沙枇杷还有冠玉、早黄、照种、冬玉等7、8个品种。
据介绍,今年东山白沙枇杷产量将略低于去年,果型也整体偏小,以中果为主。从5月12日开始,“白玉”枇杷零星开采,于5月17日开始大量上市,一直持续到5月底;“冠玉”枇杷则在5月中下旬开始上市,持续到6月初。
“目前东山枇杷销售中,线上销售占65%,虽然线下零售、批发占比在逐年下降,但旅游季带动的枇杷销售依然火爆,部分农户通过民宿、农家乐直销枇杷,利润提升50%。”据东山果品协会会长宋甫林介绍,依托5月旅游季活动,东山民宿入住率达92%,带动农户现场销售枇杷超5万斤。
同时,东山果品协会也在积极拓展农旅融合与产业延伸。比如:协会正在推动“枇杷深加工”研发,计划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枇杷膏、果脯等产品,目标将附加值提升50%以上。
“接下来我们还将重点拓展长三角高端商超,试点‘社区团购+冷链直配’模式,同时争取跨境电商政策支持,让东山枇杷真正成为‘国际果’。”在宋甫林看来,随着沪苏湖高铁开通,东山正加速融入长三角1小时经济圈,为农产品外销开辟新通道。
年轻“农二代”回乡拓销路
一颗颗小金果,不仅为东山果农带来了收益,更成了撬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杠杆,农商文旅的有效融合。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山镇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的陆巷古村,成为了游客们的“打卡”首选之地。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着大量明清建筑,古街、古巷、古井、古桥错落有致,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游客们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变迁,又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
这几天,古村里又热闹起来了,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陆续回家了,因为枇杷进入了采摘期,他们回来帮助父辈采摘果实,为家里的枇杷销售出一份力。今年32岁的王欣(化名)在苏州工业园区一家互联网企业上班,每年枇杷丰收季,他都特意请年假赶回来帮助家里采摘和销售。虽然平日里在城市写字楼里工作,但对于枇杷采摘并不陌生,从小在这片果园里长大的他,对这些操作早已刻在骨子里,他笑称自己是“农二代”。
在采摘间隙,王欣还利用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积累的经验,帮助家里拍摄枇杷的宣传视频。他精心挑选了几个色泽金黄、个头饱满的枇杷,以果园为背景,用手机拍摄出了精美的图片和短视频,发布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向朋友们展示家乡枇杷的魅力,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除了帮忙采摘和宣传,王欣还积极联系自己在城里的一些客户和朋友,为家里的枇杷拓展销路。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向大家介绍东山白沙枇杷的独特口感和品质。
“我们这些‘农二代’,平时在城市里上班,一到各种农产品的成熟季节就回来帮忙。三、四月份卖碧螺春茶叶,五月份卖枇杷,六月份卖杨梅,下半年又开始卖桔子、栗子等,作为东山人,我们对家乡的农产品有着深厚的感情。”王欣开心地说道。
“小金果”绘就农商文旅新图景
在这个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像王欣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在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到家乡,为东山农业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还为家乡的文旅融合发展出谋划策,提议将农产品与东山镇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一些特色旅游项目。比如,推出“枇杷采摘+古村探秘”的一日游路线,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新鲜的枇杷,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他们的回归,不仅助力了家庭的增收,更成为推动东山镇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让这个古老的小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电商、微商销售模式已成为东山镇枇杷销售主渠道,使得全镇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据顺丰速运太湖片区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在东山镇投入500余名揽收人员,增设临时揽收点90余个,同比增幅达50%,让果农享受“家门口寄递”服务,同时在产区打造枇杷专属集散分拣中心,让消费者享受“头茬鲜果”直达服务,全国超 200 个城市可实现“次日达”。线下,为了方便游客购买东山枇杷,东山镇在6个山区村临时开辟了6个枇杷疏导点。今年,东山镇还新推出了白沙枇杷品牌IP形象,设计了表情包、毛绒公仔、品牌T恤等系列文创产品,提升了东山白沙枇杷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东山枇杷产业的升级实践,为传统农业产区提供了“品质筑基、品牌增值、融合增效”的发展范本。借助枇杷产业的东风,东山镇正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农商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
原标题:《从“种得好”到“卖得俏”,苏州东山解锁枇杷产业“共富”密码》
栏目编辑:吕倩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