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刘金光 记者 徐晓安)5月17日,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举行。近200位知名学者齐聚苏州,共谋人文学科发展前景,同担文化强国建设使命。


本次大会由苏州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以“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聚焦与人文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苏州市副市长刘博等出席并致辞。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正彪主持。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发布《中国人文学科发展报告》,报告系统总结当前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包含总报告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艺术、数字人文等分报告,提出提升思想力、更新知识体系、重建宏观视野、构建全球人文研究对话平台与公共网络、协同科技与人文等人文学科发展的可能方向。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发布《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第一辑)》,报告从技术基础、政策支持、学术理论、多样化实践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数字人文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和独特贡献,为数字人文未来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考,深度呼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和“文化数字化”战略。

国家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国家一级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吴晓明,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教授杨慧林,苏州大学讲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分别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学”“何为文明?——关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文明互鉴与对话式研究”“重建人文学科阐释世界的能力”为主题作主旨报告,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系统展现了当前人文学界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创新之间的同向共振,进一步深化人文研究、弘扬中华文明。

大会发布了《中国人文学科发展苏州倡议》,号召人文学界守正创新、融通中外,践行“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厚植人文根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文化自觉,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文明标识,深化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激发青年创新力量;直面AI时代挑战,引领学科范式转型。苏州市社科联主席顾万勇主持倡议发布环节。

本次大会期间还将举行“古今中西之间的语言文学研究”“‘新史学’与当代历史学发展”“考古学与当代中国”“清史与江南史研究前沿”“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创新”“新时代艺术学科的使命与发展”“数字人文学科建制和教育创新”“人文学科的想象力:AI纪元青年跨界对谈”等分论坛。

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使命,邀请文、史、哲、艺等各学科专家学者,通过理论研讨、成果发布等形式,重点破解传统文化现代转化、数字人文生态构建、全球文明互鉴等前沿命题,为人文学科回应时代需求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苏州大学供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