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安阳这座城,1949年春天站在华北的地图上,像一块铁疙瘩横在平汉路上,谁都想拿下,却谁都没拿下。
二野主力摸了摸这铁疙瘩的硬度,皱了眉;四野的王牌部队摔了摔拳头,还是没敲开。偏偏,这时候四十二军来了,一口气干脆利落,不到十天,安阳城头换了红旗。
有人问,怎么做到的?一句话,带着朱总司令的兵法、吴瑞林的胆识,扛着“饿了能打、困了能走”的骨头架子,打出了四十二军的脊梁。
朱老总一眼透玄机,安阳城墙全成了纸糊的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做出决策,安阳必须拿下。朱德总司令这一次没坐在后方听简报,他直接召见了四十二军军长吴瑞林。
当时,安阳城头敌人的旗子迎风乱舞,但朱老总看得清楚,这面旗已经架不住一场真正的风浪。
安阳守军1.4万人,头顶上打的是“固若金汤”的算盘。城墙高达6米,两道护城河封死了外路。护城河里插满了锋利的竹签,尖刺朝天,水底成了刀山。
地堡呢?三层厚壳,最上面直接铺了铁轨。敌人守在这种地方,心气正硬着,一副“死守到底”的架势。
朱德没看这些硬件,他盯的是敌人心态。一纸命令下达,让吴瑞林带着四十二军直接奔袭,别给敌人喘气的机会。吴瑞林立刻提出战术:“奔袭大包围,小突击。”兵分两路,主力北上,轻装南下,打得快、走得急,让敌人连夜都不敢合眼。
4月15日,四十二军急行军到达磁县、成安一带。为了不让敌人察觉,士兵们白天埋锅做饭不点烟,晚上穿小路、走荒田。4月17日拂晓,部队完成合围,敌人眼一睁,四面全是解放军的枪口。
敌人有弹药,有地堡,就是没退路。朱德亲自定下基调:“攻心为上,围点打援。”从外围清理据点,拆掉敌人的最后心理支撑。
最关键一仗打在鳖盖山。敌人在这儿死守,依仗的是一口山泉水井。四十二军的战士们来了个狠的,趁夜往井里灌粪水。敌人渴得慌,喝口水直咧嘴,再看井水一片浑浊,这仗还怎么打?
4月21日下午,鳖盖山据点敌军举白旗投降。四十二军没用重炮,就靠一壶壶浑水和一口口灌满的壕沟,把这道防线拿了下来。外围崩了,城里的守军开始慌了。
白天打仗,夜里赶路,敌人彻底跟不上节奏
四十二军的打法,不是死磕硬拼,是要敌人一天比一天更乱。从4月17日到4月27日,十天内清理了安阳外围25个据点。这一仗的节奏,是早上开打,黄昏收工,半夜换个阵地,天一亮换个方向。敌人防不住,也想不到。
敌人指望空投补给,但天上的飞机早就绕开了。粮食吃光了,水井里只有浑水。士兵们一个个眼圈黑了,腰也直不起来。安阳守敌城防司令郭清和国民党河南第三行政区专员赵质宸这俩亡命徒,还硬撑着在城里大搞所谓的“固守计划”。可惜,人心早散了。
四十二军连夜修壕沟,往城墙一步步逼近,战士们手里拿的不是炸药包,是铁锹。前线口号就是“先挖到敌人鼻子底下再说话!”壕沟一挖到城墙下,敌人望远镜里看得清清楚楚,那一刻,连最倔的老兵都开始琢磨,这仗是不是撑不住了。
4月27日,四十二军三路大军从东、西、北三面同时发起攻击。炮声响起不到两个时辰,安阳外围彻底失守。敌人想撤,新乡已经被围了;想死守,子弹也快打光了。
这时候最能打的王牌也没了脾气。看着四十二军大部队压上城头,城防指挥部里一片沉默,没人敢接话。最后,赵质宸带头,把印章往桌上一丢,解放军胜利了。
这一战,不光打破了敌人的防线,更打掉了敌人的最后一口气。新乡的敌军一听安阳沦陷,当晚就溜了大半,根本没心思打仗。
打完仗不歇脚,吴瑞林提枪直接赶往新乡
安阳一解放,四十二军不等总结战果,直接提枪南下。那时候,解放军靠的就是这股子劲儿,趁敌人一口气没喘匀,接着打。
新乡守军还以为能再拖一阵,结果一打探,四十二军已经到了黄河北岸。敌人守将王仲廉原本计划死守到底,可身边副官一句话没说完,人就没影了。
敌人听说是四十二军来了,心里都明白,这是把安阳打下来的铁军,硬碰硬是没胜算的。5月1日,新乡直接“不战而下”。
这一战打到这里,华北平原彻底清扫干净。战士们站在新乡城头,往北看是安阳的胜旗还在飘扬,往南看已经可以直接推向长江防线。
朱德总司令听闻胜利消息时,亲笔写下贺电称赞:“四十二军,堪称华北最后一战之功臣!”吴瑞林接到电报时,正和战士们一起吃干粮。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仗就得带脑子,靠的是骨头硬,心气正!”
安阳这一仗,四十二军用十天的时间,打一场必须打赢的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胜利,是一滴一滴汗水换来的安宁。解放军的旗帜插上了安阳城墙,也彻底插进了敌人最后的幻想里。
参考资料:
壮丽70年丨拿下安阳 朱德总司令亲自指导战斗.大河报.2019-04-29
追寻初心 安阳印记|解放安阳 不能忘却的记忆.安阳新闻网.2021-04-01
【安阳党史】62|豫北战役.安阳党建.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