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阳了!”
最近,社交媒体上关于新冠“二阳”“三阳”的议论如潮水般涌现,熟悉的抗原两道杠再次刺痛人们的眼球,别以为是小范围现象,官方数据敲响警钟!
国家疾控中心的最新监测报告证实:从三月底开始,新冠病毒的检出率确已抬头,尤其在南方部分地区,呼吸道病例中的新冠阳性比例甚至连续数周压过流感,再次成为“头牌”。
从三月底到五月初,新冠病毒的检出率确确实实画出了一条上扬曲线,流感样病例中的新冠阳性率竟翻倍不止,新冠阳性比例从7.5%一路窜到了16.2%。
住进医院、病情重一些的,新冠的身影也跟着往上爬,从3.3%悄悄增加到了6.3%,一样连续几周占首位,难道我们又要进行线上学习、居家办公了吗?
季节换档,人群流动
这股子劲儿,怎么说呢,好像在南方闹得更凶一点,不过,那些先开始冒头的省份,现在增长势头已经有点放缓了,说明可能快到顶或过了。
那么,为什么新冠感染又活跃了呢?究其原因,一个因素是今年二月份流感消停了,那波是近三年最小的全国性流感,结果反而让大家对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免疫力有点下降。
再就是,距离上一次主要由奥密克戎引起的感染大潮已经过去一年多了,通过自然感染得来的免疫屏障,体内的抗体水平早已大打折扣,几乎没啥保护力了。
除了免疫力这茬,环境和人的活动也给病毒传播添了把柴,眼下正是春夏之交,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本来就是感冒这些呼吸道病容易找上门的时候。
身体得适应变化,稍不注意就可能给病毒可乘之机,更别提五一假期连着来,大家走亲访友、聚会吃饭,人流规模大,这种跨区域、密集的社交活动,无疑给病毒的扩散和传播铺好了路。
这波峰,啥时候能过去?
不过,老百姓最关心的,肯定还是这波会闹多久?会不会又把日子搅乱?今年高考会再次被影响吗?专家解读说,此次的新冠更像是流行周期里的小波峰,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预计六月五号前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里新冠的阳性率有望回落到8%到10%,到了六月中下旬,可能进一步降到5%甚至更低。
这对于马上要高考的学生和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定心丸,虽说整体风险可控,大部分人症状也轻,但这不代表可以完全放松警惕。
尤其是对于家中有老人、孩子或有基础病的人而言,一旦感染,后果可能严重得多,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用过度恐慌。
日常习惯,筑起最牢防线
在日常中,我们要学会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这些是抵挡病毒包括新冠的“万能药”。
现在天也暖和了,要学会勤通风,早晚开窗半小时,让屋里的病毒没法藏身,出门的时候也尽量在人多、密闭或半密闭的地方自觉戴好口罩,能有效挡住飞沫。
从外面工作或学习回家后,也要第一时间使用洗手液进行洗手消毒,尤其是坐了交通工具的人更要及时洗手。
这些都是外在的方法,我们还要学会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练好自身免疫力,每天运动半小时,走走跑跑都行,身体活力强抵抗力自然高。
吃得均衡,肉蛋奶要够,蔬菜水果多,维生素微量元素别少,睡够7、8小时,让身体充分休息等等也都是抵抗一切外来病原体最硬的底气。
当然,假如自己真的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等呼吸道症状,要及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避免延误病情或造成进一步传播。
这些周而复始的提醒,不是啰嗦,是在跟病原体长期共存中学来的经验,每一次所谓“抬头”,都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验,也是提升个人健康素养的机会。
如何在常态里既保持警惕又不焦虑,既做好防护又不影响生活,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功课,病毒咋变不好说,但我们自己筑起的健康防线,永远是最靠谱的依靠。
结语
有人说:“怎么又是特朗普,又是新冠,感觉又回到了那一年。”虽然是玩笑话,但不得不说,人类与病毒的博弈也从未停止。
与其说是回到过去,不如说是学会了与变化共存,在一次次起伏中,我们对病毒的认知在加深,应对的经验在积累。
保持一份理性的警觉,辅以科学的行动,这大概就是当下我们能给予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护了。
毕竟,健康这场战役,每个人都是自己最重要的防线,而生活,总要在前行中找到那个新的平衡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