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不是过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都已经不知道这是新冠复发的第几次了,也太难缠了,而且这次的变异毒株更加厉害。
几乎每一次的新冠变异都比上一次要严重很多,最新的报道显示香港在一周之内死亡31人,就连歌星陈奕迅也不幸中招,医生紧急提醒。
新冠为何不能完全消退?这一次的复发和美国有关系吗?
真是阴魂不散
新冠病毒又开始活跃起来,不少朋友可能都感觉到了,身边咳嗽、打喷嚏的人似乎多了些,社交媒体上也时不时出现相关提示。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新冠已连续三周位居门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首位,南方省份的感染人数高于北方省份,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全国各地网友的轰动。
新冠这东西自从跟人类耗上,就没消停过,它是个RNA病毒,天生就爱变来变去,跟我们的免疫系统玩“躲猫猫”是它的老本行,总想着法儿地让自己活得更滋润。
这波疫情能冒头,肯定是又出现了新的变异种,虽然它们祖上还是奥密克戎,没整个脱胎换骨,但溜门撬锁、突破免疫防线的本事,可比它们那些“前辈”们强了不少,也就是说就算你打过疫苗,或者“阳”过有了抗体,面对这些“升级版”,也未必能安然无恙。
而且这次的病毒好像也学“低调”了,它引起的症状,不再是早期那种动不动就高烧不退、把人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凶猛架势,反而更像一场不痛不痒的普通感冒,咳几声、持续低烧、嗓子不太舒服,成了主要表现。
少数倒霉蛋儿,可能还会暂时闻不到味儿、尝不出鲜,这种症状上的“温柔一刀”和“真假难辨”,让很多人在刚中招的时候,压根儿没意识到惹上的不是流感,而是新冠,大多数人往往就自己在家吃点药,想着“扛一扛就过去了”。
可偏偏就是这种“不显山不露水”,才更让人头疼,年轻人身体底子好,免疫系统强,或许还能对付几下,但对那些上了年纪、身体本就虚弱,或者有其他基础病的人来说,这种不典型的、没被及时发现的感染,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添堵。
等到症状加重,想起来去医院时,没准儿病情已经不好收拾了,病毒用这种更“潜伏”的方式在人群里打游击,明摆着是给我们的防疫工作出了道新难题。
病毒阴魂不散,“人”才是罪魁祸首
病毒每次变脸、每次闹腾,都会在社会上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考验着大伙儿的神经、习惯,甚至整个防疫系统的抗压能力。
回头看看这波感染是怎么起来的,我们自身的免疫屏障暂时“掉链子”,算是个重要原因,离上一波感染高峰或是疫苗接种,已经过去好一阵子,很多人体内的抗体水平自然打了折扣,免疫系统的记忆也没那么灵光了。
再加上有些人对加强针不太感冒,觉得没必要再挨一针,这就让整个社会的免疫防线露了些破绽,有研究说群体免疫力这东西,不是一锤子买卖,得动态维护。
外边的环境也帮了病毒一把,五一小长假,憋了许久的出行热情一下子爆发,南来北往的人潮,无形中给病毒传播铺了条“高速公路”。
不管是热门景区里人挤人,还是回家探亲时一大家子团聚,都客观上让病毒有了更多跟新宿主“亲密接触”的机会。
随着日子慢慢回到正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人明显少了,大家伙儿心里那根弦儿,似乎也松了不少,很多人觉得新冠已经是“翻篇的事了”,这种想法一多,病毒可不就乐开花了。
再加上春夏换季,天气忽冷忽热,也容易让呼吸道病毒活跃起来,2025年初流感病毒不怎么活跃,反倒给新冠腾出了“表演舞台”。
四五月间,全国新冠阳性率确实噌噌往上涨,有些地方甚至翻了一番,去门诊看“流感”的人里头,一查,结果是新冠的比例,一度比普通感冒还高。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重症患者的比例比早先低了些,但感染的人多了,重症的绝对数目一上来,医院还是会感到压力,从地方上看,南方省份这会报告的感染人数,似乎比北方要多那么一点。
感染人群的年龄也不再是我们老人孩子首当其冲,反倒是15岁往上的青壮年成了主力军,这大概跟他们社交圈子大、出门机会多有关系,孩子们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受到的冲击反而小一些。
香港、澳门等地爆出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特别是关于儿童感染后遗症的报道,像一声声警钟,提醒我们别把新冠不当回事,哪怕它多数时候看着挺温和。
真的就甩不掉了吗?
面对这个总在变脸、又赶不尽杀不绝的对手,我们不得不学着跟它“和平共处”,这不是说彻底躺平,也不是草木皆兵,而是摸索一条科学应对、动态平衡的路子,既要护好自己,也别耽误了正常日子。
专家们大多判断,眼前这波小高潮,是太多“巧合”杂交到一起的结果,不太可能再闹到当年那种全国上下严防死守的地步。
随着感染人群的消耗和天气转暖,估计到六月前后,这股劲儿就该泄了,病毒现在这点“小得意”,可能也就是在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偶尔“刷个存在感”长不了,但新冠毕竟是个能要人命的传染病,特别是对那些高危人群,给自己建个多层次、日常化的防护网,比啥都强。
要勤洗手、多通风、在人多又不太透气的地方戴好口罩,还有保持点社交距离,这些老生常谈的法子,简单但管用,有条件的话,及时打一针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对提升自己和大家的免疫力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上了年纪、有基础病,或者很久没打过疫苗的朋友,更得当回事儿。
万一真“阳”了,尤其是那些高风险的朋友,一旦觉得不对劲,赶紧去看医生,听大夫的,别自己瞎扛,免得小病拖成大麻烦,家里人要是也看着像,尽量自己隔离开,别在屋里头传来传去。
医生们也在不停地给大家伙儿科普健康知识,说说当前的风险情况,通过各种法子告诉大家最新的病毒动态、怎么防、不舒服了去哪儿看,这样能让大家心里有底,少点瞎琢磨。
每一次感染高峰,都是对我们医疗防疫体系和社会整体抗压能力的一次小考,我们得认清一个现实,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冠病毒很可能就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跟我们长期做伴了。
就连歌神陈奕迅中招,告诉大家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它可不管你是谁,干什么的,当一个病从突发危机,慢慢熬成一种得长期面对的健康麻烦,我们的心态、法子,乃至整个社会怎么转,都得跟着变。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