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0岁女孩因腹痛就医,医生从胃中取出3斤头发”的新闻冲上热搜。这个被称为“长发公主综合征”的异食癖病例,撕开了中国家庭育儿最隐秘的伤口:当物质供给过剩时代遭遇情感教育缺位,我们是否正在用“吃饱穿暖”的虚假安全感,掩盖孩子真正的心理饥饿?


一、异食癖:不是怪癖,而是灵魂在敲警钟

作为健康管理师,我接触过因缺铁性贫血吞食冰块的儿童,也见过因焦虑啃指甲到血肉模糊的青少年。但“长发公主综合征”的极端案例仍令人震撼——患者长期吞食头发,导致胃部形成无法消化的毛团,最终需通过手术取出。从医学角度,异食癖的诱因包括缺铁、缺锌等营养失衡,但更深层的推手是心理创伤:父母离异、校园霸凌、学业高压……当孩子无法用语言释放情绪,身体就会用“吃下异物”这种原始方式发出求救信号。

这让我想起2023年杭州某重点小学的案例:12岁男孩连续3年偷吃橡皮擦,家长以为只是“调皮”,直到孩子出现肠梗阻才就医。心理测评显示,孩子长期处于父母冷战的“情感冷暴力”中。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异食癖不是病,是孩子用身体写的“SOS”。

二、从“喂养”到“赋能”的育儿革命

面对异食癖,家长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暴力制止引发逆反,要么放任自流导致恶化。作为营养师,我主张“三阶干预法”:

生理修复期(0-3个月)通过血检排查微量元素缺乏,针对性补充铁剂、锌制剂。但需警惕:某电商平台热销的“儿童异食癖专用补剂”实为智商税,过量补铁反而会加重便秘。真实案例中,一名8岁女孩因过量服用补铁剂导致黑便,家长却误以为“排毒”而延误治疗。

心理重构期(3-12个月)建议家庭进行“情绪容器练习”:准备三个透明罐子,分别贴上“生气”“害怕”“开心”,让孩子用不同颜色豆子代表情绪投入。某深圳家庭实践3个月后,孩子吞纸行为减少80%,家长也学会用“我注意到……我感到……”句式沟通,而非简单训斥。


社会适应期(1年+)

引导孩子参与烹饪、园艺等“感官疗愈活动”。日本研究显示,揉面团可降低23%的焦虑值,种植多肉植物能使多巴胺分泌提升17%。我曾推荐一位异食癖患儿学习烘焙,当她第一次把发好的面团揉成兔子形状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药物都治愈。

三、给父母的建议: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营养师”

在这个内卷时代,我们总在给孩子“加餐”:奥数班、钢琴课、编程营……却忘了最该补充的是“情感维生素”。当孩子突然开始吃奇怪的东西,请先放下手机,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很难过?”

记住: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管控孩子的胃,而是滋养他的心。那些被吞下的头发、墙皮、纸巾,终将在爱的疗愈下,化作破茧成蝶的养分。

#春季焕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