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 静 □ 王若卉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探索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在江苏省泗洪县归仁镇,一位名叫张帅的新农人通过引进高效农机,在猪羊养殖之余,种植玉米并加工成青贮饲料,将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自身养殖效益,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成为当地科技养殖的典范。
“头一天几百亩的玉米还在地里,第二天天一亮就齐刷刷没了。”这可不是外星人的杰作,而是出自张帅的几台农机。每到玉米丰收季,随着几台价值不菲的“钢铁巨兽”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排排秸秆整齐地收割倒地,将玉米和鲜秸秆切碎后再经过密封发酵储存,即可摇身一变,成为家畜们的美味大餐。
这种新型采收加工方式,能够全株利用玉米,作为饲料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不仅可以满足猪羊的日常营养需求,减少对粮食饲料的依赖,降低养殖成本,同时还能减少种植劳动力,提高种植收益。这就是张帅发展现代化种养殖的“秘密武器”。
2013年下半年,机缘巧合下,张帅辞去归仁镇政府宣传报道员的工作,回到老家归仁镇江韩村投身猪羊养殖行业。凭借灵敏的商业嗅觉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张帅家庭农场的养殖生意逐渐壮大,并依靠流转土地种植玉米,赚得了“第一桶金”。赚钱之后,张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升级设备。
“当时大型农机不多见,投入太大,风险也高,但我认准了这是一条科技兴农的路子,别人能行我也行。”2016年前后,在了解到机械化处理的优势后,他当机立断,迅速购入一台青贮机,除自家养殖场使用,加上农机租赁和青贮饲料加工售卖,第一年就赚到了钱。尽管驾驶农机都是“白天白衬衫,晚上变黑衬衫”,但有钱赚,再苦也值得。
有了青贮机这一得力助手,张帅家庭农场生意更是如虎添翼。可没多久的一场“比试”,又让他败下阵来。在一次代加工订单中,张帅带着机器现场加工,没想到机器故障连连。那次惨败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升级设备,但凡高速路上看到拖农机的货车,都要研究几眼。终于,经过反复比对和筛选,农场全面升级,发展到现在共有4台先进智能青贮收获机,几个大块头并列一排,仿佛候场的战士,随时准备大“切”四方,很有气势。
“一台进口机子小几百万,很多人刚开始真不敢投资。”说起过往,张帅一副云淡风轻模样,但实际过程却充满艰辛。农机前期投资巨大,驾驶和维护都需要专业人才,从拥有到驾驭,中间隔着的是大量金钱和精力投入。青贮饲料加工大多为定金订单制,一旦工期受耽误,客户就可能转身下一家。农机升级后,效率和作业精度大幅提升,8分钟即可处理20吨材料,并且驾驶员工作环境也得到显著提升,密闭性更好,视野也更开阔。
在张帅的仓库,一捆捆处理好的青贮饲料已经转化为“软黄金”,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散发出特殊的酸香味。玉米收获季节性较强,一年仅集中使用两三个月,即便如此,高效率和可观的回报率,依然成为张帅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底气。
用青贮方式采收、加工玉米,全株高效利用,折射的是农业现代化的绿色答卷——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为农户创造更多收入,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基地形成一定规模后,张帅又大胆创新,采取“基地牵头促发展,基地领大户、大户带散户”的模式,辐射拉动村民规模化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江韩居村民积极探寻致富之路,纷纷种植起青贮玉米等特色作物。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生活也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