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最西端,新疆喀什莎车县,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正在悄然展开。今年3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的五名青年学子:孔润、申蕾、郑新月、张国选、陈伟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他们的援疆支教之旅。这不仅是一次教学任务,更是一场青春与梦想的接力,一段沪喀两地教育情谊的生动写照。


跨越千里,热血青春点亮边疆课堂

在一次次的课堂互动中,他们发现,尽管地域不同,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却与内地的学生并无二致。为了更好地融入课堂,他们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孔润老师巧用学习通推行课堂积分制,通过平台抢答功能让学生实时积累积分,自动计入平时成绩。性格内向的阿力木和居热提同学因此主动答题,借助学习通资源库巩固知识,课堂积分从3分累计至 50分。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库马尔同学,在小组任务积分激励下积极组织讨论,平时成绩从 70 分跃升至 90 分。如今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张国选老师在《人工智能导论》这门课程上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以及强化学习”这些概念举了一个在生活中驾校学车的例子:刚进入驾校学习时,学员在教练简单介绍后,自行摸索方向盘、挡位等操作,没有即时反馈,这恰似无监督学习;在科目二进行倒车入库训练,教练会详细讲解操作步骤、明确 “点位”,指导学员学习,对应有监督学习;而科目三路考时,学员在实际道路驾驶,依据路况进行决策,正是强化学习的生动体现。

申蕾老师始终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善于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在她的课堂上,开放性的探讨题目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灵活多样的教具运用让知识触手可及。在机械传动实训中,当师生都被一颗顽固的螺丝难住时,麦麦提亚森却用独特的操作手法成功拆解——这个意外突破不仅解决了难题,更让申蕾老师真切体会到"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契机"。


沙尘暴中坚守,用坚韧诠释“援疆精神”

援疆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3月-6月,当地时常会有沙尘暴来袭,课堂也曾因突如其来的停电而中断。但这些困难并未让援疆教师们退缩,反而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两个月的时间,5名青年教师,7个班级,308名学生,360个课时,他们用乐观和坚韧,克服了环境带来的种种不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援疆精神”的深刻内涵。


沪喀携手,教育交流架起连心桥

这段援疆经历,不仅是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更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合作的生动写照。通过援疆支教,两地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了深度交流与融合,为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援疆支教的旅程或许短暂,但它的意义却深远。正如他们所说:“教育是一场接力,我们只是其中的小小一棒,但愿这一棒能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更多的可能。”沪喀连心,育梦边疆。二工大青年用热血与担当,为这片土地注入了青春的力量,也为教育事业书写了最美的篇章。


原标题:《沪喀连心,育梦边疆!上海二工大青年援疆支教书写教育新篇章》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援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