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9周年、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和中国社联成立95周年,5月15日,市社联、市委党史研究室、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联合发起的“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布”活动在上海社科馆举行。

1930年5月20日,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团体——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称“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新兴社会科学运动的领导组织。在鲁迅、瞿秋白、潘汉年、冯雪峰、茅盾、夏衍、洪深等人的引领和支持下,汇聚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邓初民、王学文、杨贤江、杜国庠、彭康、朱镜我、沈志远、李一氓、薛暮桥、许涤新、李平心、吴亮平、胡乔木、汪道涵等一大批社会科学家和进步青年,他们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各种社科知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与社会科学研究实际相结合,为社会进步与变革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表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党领导下的中国社联成立,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推动社会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市社联主席王战表示,此次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上海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努力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传承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发扬中国社联的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为深入传承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革命精神,弘扬中国社联的优良传统和理论成就,市社联专门成立课题项目组,系统开展学术研究、考证寻访、宣传推广,通过策划出版系列研究书籍、举办专题研讨活动等举措,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社科力量。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表示,中国社联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核心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科学本土化探索、革命文化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待中国社联研究系列丛书能激发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新思考。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45年前参加纪念中国社联成立50周年相关会议的情况。他指出,中国社联自成立伊始,就把在中国大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问题。今天我们提出要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来说,实际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都是在那时奠定了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苏智良从一张照片说起,回顾了“文艺暑期补习班”的往事。当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和中国社联并肩作战,共同创办“文艺暑期补习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科文艺知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简称美联)也在此成立,大批左翼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左翼文化运动在这里得到蓬勃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逢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申、市委党史研究室刘玉杰也分别作了发言。发言者系统梳理了上海左翼文化和中国社联发展的历史脉络,分享了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思考,共同呼吁加强对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及中国社联相关历史资料和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工作。

会上,《中国社联期刊汇编》《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两部新书同时首发。

《中国社联期刊汇编》一书,选编了中国社联盟员主办及合办的12种具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期刊,依托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文献为底本,按照期刊原貌分为三辑影印出版,此次出版发布的为第一辑。

《创造时代的新文化:中国社联与新兴社会科学运动》一书,由市社联邀约专家学者撰稿,通过对郭沫若、李达、艾思奇、邓初民、王学文、沈志远、李平心等部分代表人物著作及其学术思想的阐述,力图呈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先驱们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历史功绩和宝贵经验。

原标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中国问题,95年前“中国社联”在上海成立》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