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5月14日,第四届“无虑人生”惰性淋巴瘤患者关爱月活动在北京启动。

本届活动以“共筑惰淋诊疗新生态”为核心,通过专业医学科普、医患深度交流及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参与者在互动中打破身份边界,建立理解与信任,倡导医患携手共同破解治疗与生活的困局,在彼此支持中迈向有质量的“无虑人生”。


活动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摄

据介绍,以滤泡性淋巴瘤(FL)为代表的惰性淋巴瘤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亚型,虽病程进展缓慢,却面临难治愈、易复发、需长期管理等挑战,加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创新疗法可及性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如何进一步减少复发,让患者获得更长时间和更高质量的生存,成为惰性淋巴瘤诊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惰性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从传统化疗到靶向治疗,再到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疗法的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择。活动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介绍:“双抗疗法的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使患者在争取长生存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治疗手段的革新需要与标准化诊疗路径同步。基于惰性淋巴瘤需要长期管理的特征,规范化诊疗和全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景红梅介绍了突破患者管理难点的三大举措:一是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确保患者从初诊到随访的全流程规范管理;二是通过“一站式”多学科联合诊断,避免误诊漏诊,确保治疗方案精准有效;三是打造全国性诊疗网络,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

为打破地域限制,更好地进行全程管理,全国多地已陆续启动惰性淋巴瘤专病门诊、惰淋中心的建设和探索,并依托由淋巴瘤之家发起并牵头构建的“惰淋中心地图”实现区域资源联动。

据了解,“惰淋中心地图”即将在今年上线,首批计划覆盖全国23家具备惰淋诊疗能力的中心机构和专病门诊,通过可视化方式数字地图的方式,帮助患者快速定位就近的专业诊疗资源。这一举措回应了惰淋患者“就医无方向、跨省奔波”的真实痛点,标志着诊疗体系从“治疗端”迈向“管理端”的转变。

本次活动由中国血液肿瘤患者组织“淋巴瘤之家”主办。


活动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夏瑾/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