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东明 通讯员 张超

“把乘车码对准闸机扫码口,就能进地铁……”在上海市宝山监狱模拟地铁站,民警正在指导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员乘坐地铁。

据了解,为打通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宝山监狱创新全链条帮扶机制,有效破解罪犯回归社会“安置难”“就业难”“归家难”问题。

黄明(化名)因抢劫罪获刑11年,服刑期间,妻子和岳父先后病逝,家中岳母和就读初中的女儿需要照顾。由于经济困难且无固定居所,“安置难”成了他回归社会的首要难题。“我们提前3个月帮他启动了回归社会需求评估工作。”管教民警说,“同时与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合作,为他联系到了‘中途之家’项目过渡住房,出狱后即可‘拎包入住’。”

长期的服刑生活让黄明与社会脱节,面临“就业难”问题。“在监狱里,我学习了缝纫技能,但还是担心没有单位愿意录用我。”黄明道出内心担忧。为此,宝山监狱启动“首月陪跑”机制,安排就业辅导员为黄明提供首月全程指导和帮助,并联系安置单位,帮助他解决就业问题。

然而,回家后如何与女儿相处又成了黄明犯难的事儿。对此,宝山监狱联合街道办、区教育局,为其女儿申请助学金,并落实课后托管服务。同时,通过家事调解促成黄明与岳母就共同抚养达成协议,重构家庭支持网络。“是监狱给了我重回社会和家庭的勇气和支持,今后我一定好好生活。”黄明说。

宝山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杨俊懿表示:“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帮助罪犯解决‘三难’问题,实现了‘帮扶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下一步,宝山监狱将继续完善全链条帮扶机制,将法治理念贯穿帮扶全过程,持续激发刑释人员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教育改造质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