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北平郊外的卢沟桥笼罩在夏夜的沉寂中。月光映照着宛平城墙,空气中弥漫着不安的气息,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紧接着是密集的炮火声。

而‬这一声枪响,来自国民党宋哲元部110旅的‬部队‬,当时担任旅长何基沣,立即指挥守军果断还击日军的挑衅,也是这声枪响,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反击日本侵略者之后,何基沣站在前沿阵地,身着军装,目光坚毅,指挥士兵奋勇抵抗。他的果敢行动,不仅震慑了日军,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将领,11年后做出了一个更为震撼的决定,那就是率领两万余名国民党官兵,在淮海战役中起义,加入解放军。

这位传奇的将军,他的革命人生又是怎样的传奇呢?



何基沣,1898年出生于河北藁城,出身书香门第,青年时便立志报国,1923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华。随后,他考入北平陆军大学,接受系统化的军事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文武兼备的军官。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何基沣率领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亲自指挥士兵,手持大刀,冲锋在前,与日军短兵相接。战斗中,他的部队以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火力,成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保住了战略要地。

这一战,何基沣的大刀队名震敌胆,他的英勇事迹传遍军中。

也是从这一年抗日开始,彻底奠定了何基沣心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他一直都知道,日本侵略者狼子野心,迟早有一天会全面入侵中国。

只不过,当时的蒋介石一心想打内战,这就导致了抗战的道路并非坦途。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何基沣奉命守卫北平外围。他亲临卢沟桥前沿,部署防御工事,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面对日军猛烈的炮火,他镇定自若,鼓励士兵坚守阵地。他的指挥使守军在初期成功抵挡了敌人的进攻,为后续抗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同年11月,何基沣升任179师师长,奉命保卫大名。179师‬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围攻,何基沣率部死战三天三夜,誓死不退,绝望的是‬,援军迟迟未到,弹药耗尽,大城最终失守,何基沣悲愤交加,站在城墙上,留下“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的誓言,拔枪想要‬自尽,幸而部下及时发现,将他救下。

何基沣‬的‬这次失败,反映出了一个问题,日本侵略者如此猖狂,在北京的时候军不断后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挫折,更是‬国民党高层“不抵抗”政策导致的。

大名失守后,何基沣因伤离军养病。



这段时间,他不断反思抗战的出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消极抗战态度,让他感到失望。恰在此时,他结识了西北军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地下党员李荫南。

李荫南向他介绍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安排他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总理会面。

随后,周总理与何基沣‬的谈话,使他‬深受触动。

他随后前往延安,亲眼见证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蓬勃景象。在延安,他与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我党最高领导人见面,并且听取了他们关于民族解放的论述,他看到,延安的军民同心协力,士气高昂,与国民党军中的涣散形成鲜明对比。

在延安的一次欢迎会上,一位女学生高喊“欢迎何将军和我们一道抗日”,跑上台前自我介绍。

在自我介绍中,

‬了解到,这个女学生来自山东省第三师范,名叫宋晓菡,曾在“七七”事变后奔赴延安,途中遭遇敌机轰炸,与同学失散。



也是这个短暂的交集,成为他与宋晓菡缘分的起点。

宋晓菡出身普通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与几位同学从山东省第三师范出发,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报国的道路。途中,她们遭遇日军飞机轰炸,队伍被冲散,宋晓菡独自辗转来到延安。在延安,她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展现出坚韧的性格和对革命的热情。

与何基沣的相遇,也同样改变了宋晓菡的人生。

延安的经历,使何基沣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认识到,抗日不仅是军事斗争,更需要团结全民族的力量,建立一个真正为人民谋福祉的国家,1938年春,他在离开延安时,向刘少奇郑重提出入党申请。刘少奇握着他的手说:

“不久,会有一个共产党员去看望你,向你传达党的决定。”

何基沣激动地回应:

“我等着那一天!”



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单纯的爱国军人,而是肩负着更崇高使命的共产主义战士。

不久之后,刘少奇所说的人也立即确定了何基沣的党员身份,他成为了一名特别党员。

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后,何基沣回到了国民党七十七军,担任副军长。

1940年的时候,何基沣与宋晓菡在西安再次相遇,这一次的相遇,让他们双方都感到无比的惊讶惊,也是随着他们相处,渐渐产生了情愫,最终决定成为革命伴侣。

何基沣向宋晓菡求婚时说道‬:

“我爱你,军人的话一诺千金。只要你同意,我们就结婚。”

宋晓菡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地说:

“你有远大抱负,为我牺牲恐怕不值得。”

何基沣坚定回应:

“你就是我最理想的人。”

宋晓菡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了这段婚姻。何基沣将此事报告给中共地下工委,得到组织批准。两人于1940年在白色恐怖中秘密结婚,从此并肩作战。



1946年,何基沣在北平接待中共领导人叶剑英时,宋晓菡主动在门外放哨,假装散步,观察周围动静。叶剑英离开后,她迅速清理桌上的解放区杂志和书籍,藏匿妥当,避免留下痕迹。

又有一次,她携带解放区报纸外出,途遇哨卡搜查。

她果断以“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夫人”的身份震慑哨兵,成功闯关,随后将报纸撕碎销毁,化解了危机。这些行动,展现了宋晓菡的智慧与胆识,使她成为何基沣革命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国共内战爆发后‬,何基沣十分反对内战,于是他在北平找到八路军联络员徐冰,表达了返回解放区的愿望。

这才有了‬不久之后‬,叶剑英亲自来到何基沣家中,传达中央的决定:

“现在你回来还不是时候。你需返回原部队,等待时机,组织起义。”

叶剑英还告诉何基沣,他的老友张克侠也是中共特别党员,两人可共同策划起义。何基沣听后兴奋不已,立即着手准备。



就这样,何基沣与张克侠回到徐州第三绥靖区,表面履行副司令官职责,暗中联络可靠的军官和士兵,为起义铺路。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集国民党军的布防情报,分析战局动态,等待最佳时机。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北线防御岌岌可危。何基沣与张克侠敏锐地抓住这一战机,秘密召开核心会议,动员部下响应起义。他们向官兵说明共产党的政策,强调起义是为民族大义,许多士兵深受感召,表示愿意追随。

11月8日,何基沣与张克侠率领第三绥靖区两万余名官兵,果断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解放军。起义部队迅速转移至解放区,沿途未遇激烈抵抗。这场起义打乱了国民党北线的战略部署,为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

11月9日,毛主席代表中央军委致电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高度评价道:

“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是淮海战役第一胜利。”



贾汪起义的成功,离不开何基沣与张克侠的缜密筹划和多年默契,他们在国民党军中潜伏多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始终坚守信念。

同样的,何基沣‬的‬夫人‬宋晓菡也在起义准备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协助何基沣传递信息,掩护地下党同志的活动,为起义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全国解放后,何基沣继续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他先后担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官、中央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9年,他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表彰他在革命中的卓越贡献。宋晓菡则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与丈夫共同实现理想。



1980年1月20日,何基沣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念念不忘远在台湾的亲朋故旧,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宋晓菡则是‬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奔走。她曾说:

“何基沣将军病重时,仍心系祖国统一。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这位在革命年代走来的传奇将军,与他的妻子共同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革命历史,他们的革命光辉,也永远照耀在所有人的心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