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孙绍平,出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连吃饱饭都成奢望的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初中毕业后,我就跟着生产队干活,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像老牛拉磨,沉重又看不到尽头。
直到1973年秋天,村里贴出了征兵告示,我的心一下子被点燃了。当兵,或许是我这辈子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报名、体检、政审,一切顺利得出乎意料。当我穿上那身崭新的军装,坐上开往浙江金华的火车时,心里既兴奋又忐忑。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但我知道,这条路,我必须走好。
新兵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操、队列、战术训练,汗水浸透了衣服,脚底磨出了血泡。但我咬着牙坚持,因为我知道,只有熬过去,才能在这支部队站稳脚跟。
三个月集训结束后,我被师油料库警勤连的领导选中,成了警勤连的战士。油料库是重点防护单位,责任重大,连长说:“站岗就是打仗,一刻都不能松懈。”我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库区门口值勤,寒风刺骨,但我站得笔直。远处走来一个穿着军装的中年人,没戴帽子,步伐匆匆,看样子是要进库区。
我立刻伸手拦住他:“同志,请出示证件。”他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会被拦下,随后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递给我。
我仔细检查,发现上面没有公章,便严肃地说:“对不起,您的证件不符合规定,不能进入。”
他皱了皱眉,又摸了摸口袋,掏出一包烟,似乎想递给我。
我摇头拒绝:“部队规定,执勤期间不能收受任何物品。”
他盯着我看了几秒,忽然笑了:“好,好,警惕性很高嘛。”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们师的副师长,那天是临时来检查工作,故意没带证件,就是想看看我们的执勤态度。
事后,连长专门表扬了我,说副师长夸我“原则性强”。
这件事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在部队,纪律就是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
1976年6月7日,那是个平常的夜晚,我和战友小王在油料库值夜班。凌晨两点多,我们换岗休息,去厕所时,我突然闻到一股焦糊味。
起初以为是炊事班在烧火,可仔细一闻,味道不对。
我顺着气味找过去,发现厕所隔壁的杂物间门缝里冒出黑烟。
我心里一紧,立刻踹开门,发现里面的电线因老化短路,已经引燃了堆放的旧棉被。
火苗正往上蹿,再晚一步,很可能烧到油料库的管线。
“快!灭火!”我大喊一声,和小王抓起旁边的沙桶就往火上泼。火势不大,但蔓延很快,我们拼尽全力才控制住。随后,我立刻跑去值班室报告,连长带着人赶来时,火已经灭了。
事后,团里调查认定,如果不是我们发现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我荣立三等功,全团通报表扬。
立功那天,连长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超期服役。
他说:“你在部队有前途,留下来,以后有机会提干。”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对我来说,部队不仅是谋生的地方,更是让我脱胎换骨的地方。
年底,我被推荐到师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升任排长,开始了带兵的生涯。
在部队的二十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我学会了责任、担当,也收获了战友间最真挚的情谊。那些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的兄弟,那些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任务中并肩作战的日子,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1993年,我以副营职转业回乡。脱下军装的那天,我站在营房门口,看着熟悉的操场、宿舍,心里百感交集。
二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可那些经历,却深深烙在了我的骨子里。
如今,岁月流逝,许多往事渐渐模糊,但军旅生涯中的那些片段,却依然清晰如昨。我常常想,如果当年没有抓住那次征兵的机会,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或许一辈子都在田里刨食,或许在时代的浪潮里随波逐流。
但幸运的是,我选择了军营,而军营也塑造了我。
纪律、责任、勇气,这些在部队里学到的东西,让我在后来的人生路上始终走得踏实。即便脱下军装,我依然记得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依然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有时候,夜深人静,我会想起那个拦住副师长的清晨,想起那个奋力灭火的夜晚,想起训练场上震天的口号,想起退伍时战友们的拥抱……这些记忆,像一颗颗珍珠,串成了我生命中最闪亮的项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有些路,走过了,就再也忘不掉;有些情,经历了,就再也放不下。军旅生涯,是我这辈子最无悔的选择,也是我最骄傲的回忆。
(作者:清风晓,故事来源于“哨位上的风”网友讲述,情节有文学加工,图片来源于网络,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