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厦门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被中央选中设立经济特区。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想让日子过得好起来,经济搞上去。可厦门的位置太特殊了,对面就是金门岛,解放军31军驻扎在这儿,守着海防线。地方上为了发展,想让部队挪挪窝,把土地腾出来搞建设,有人甚至还说了些不该说的话,惹得军方不高兴。31军政治委员宋清渭站出来,硬气地顶了回去,强调国防不能丢。

要讲这个事儿,得先说说主角之一——宋清渭。这位老军人可不是一般人,生在1929年的山东陵县,那地方现在叫德州市陵城区。家里穷,日子苦,16岁那年,也就是1945年,他跑去参加了八路军。那会儿抗日战争还没结束,小伙子年纪不大,胆子不小,直接上了战场。1947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从此一辈子跟党走,没回头。

解放战争打得热火朝天,宋清渭跟着部队东奔西跑,参加过不少硬仗。德州、津南、周张、潍县、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这些战役他都留下过足迹。济南战役里,他所在的部队啃下了敌人的防线;淮海战役跟黄维兵团干仗,他也没掉链子;后来渡江作战,南下福建,参与解放厦门的漳厦战役,功劳不小。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得了个三级解放勋章,挺硬核的荣誉。

打完仗,他没闲着,继续在部队干。1950年,21岁的宋清渭当上了31军91师政治部副主任,年纪轻轻就挑大梁。1955年升到91师政治部主任,1960年当31军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升主任,1970年当副政治委员,1975年正式成了31军政治委员。这一路走来,他干的都是政治工作,管思想、抓纪律,带兵带得服服帖帖。在部队几十年,他一直强调党指挥枪,军队得听党的话,国防安全不能马虎。

1985年,宋清渭调到济南军区当政治部主任,1987年升政治委员,1994年熬成了上将军衔,2003年退休。退休后,他也没闲着,老爷子喜欢讲国防教育,去学校、社区给年轻人讲讲当年的故事,提醒大家别忘了国家安全这根弦。2022年,他因病去世,活了93岁。一辈子没白活,留下不少让人敬佩的事迹。



宋清渭这人,骨子里透着山东人的耿直和硬气。他在厦门那场军地争论里,态度强硬,不是为了逞能,而是真觉得国防这事儿不能让步。他的经历,也让人明白为啥他会那么坚持——从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太知道和平有多不容易了。

1980年,中央拍板,把厦门定为经济特区。那会儿改革开放刚起步,国家要搞活经济,厦门靠海,又离台湾近,位置好得不得了,是个天然的试点。1984年,特区范围从原来2.5平方公里扩到全岛100多平方公里,野心不小。地方领导摩拳擦掌,想把厦门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外资,搞旅游,建工厂,总之要把经济盘活。

可问题来了,厦门不光是个经济城市,还是个战略要地。对面金门岛就在眼皮底下,解放军31军驻在这儿,负责海防。部队占着不少地方,有些还是风景好、地势高的地方,特别适合搞开发。地方上眼红了,觉得部队占着这些地,挡了发展的路。尤其是旅游业,厦门有鼓浪屿、有海滩,游客多了得有地方住、有景点玩吧?可部队的营房、训练场杵在那儿,开发商没法下手。

于是,地方上就琢磨,能不能让部队撤出去,把地腾出来。1982年左右,军地双方开始掰扯这事儿。地方领导说得挺直白:部队在这儿,特区形象不够“洋气”,外商看了不舒服,投资可能就跑了。有些人还点名道姓,说军车进城太土,像“囚车”似的,影响城市面貌。这话听着就不对劲儿,军车是保家卫国的,咋就成“囚车”了呢?这些言论传到部队耳朵里,31军的同志们心里不痛快,觉得地方这是不尊重军队。

宋清渭作为31军政治委员,坐不住了。他在会上直接开腔,说军队不是来添乱的,是来保安全的。经济发展重要,但不能拿国防开玩笑。他还提了个事儿,挺戳心的——这些营房不是白来的,当年解放军从日军和国民党手里抢回来的时候,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现在地方嫌弃这个嫌弃那个,咋不说说这地是谁打下来的呢?这话说得硬气,也把历史摆了出来,让人没法反驳。

军地争论不是一天两天,双方你来我往,僵了好一阵子。地方说得也有些道理,特区要发展,土地是硬需求,部队占着确实卡住了不少项目。可部队这边也不是不讲理,已经让出了不少非关键的营区,但核心防御点不能动。宋清渭的态度很明确:能配合的配合,但原则性的东西没得商量。

最后,吵到1983年,中央看不下去了,出来定调子。经过调研和讨论,中央决定31军继续驻扎厦门,任务和部署不变。这决定挺务实,既保住了海防安全,也没完全堵死地方发展的路。地方领导虽然有点不甘心,但也没辙,只能照办。宋清渭在这场博弈里,没惯着那些出言不逊的家伙,硬是守住了国防的底线。

中央定下调子后,厦门经济特区没停下脚步,反而越跑越快。1984年,邓小平亲自来厦门视察,留了句“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话跟打鸡血似的,地方上干劲更足了。厦门港建起来了,成了东南沿海的大港口;工业园区搞起来了,吸引了一堆外资企业;旅游业也火了,鼓浪屿、南普陀寺这些地方,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到1990年代,厦门已经是改革开放的明星城市,经济数据蹭蹭往上涨。

31军也没闲着,继续守着海防线。金门岛那边的局势一直不消停,部队在这儿盯着,心里踏实。关键是,军地关系后来缓和了不少。部队也不是光占着地不干事儿,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修路、救灾啥的都出力,慢慢地跟老百姓处得挺好。军民融合这块,厦门算是走在前头。

宋清渭呢?1985年,他调到济南军区当政治部主任,算是高升了。1987年又升了一级,当上济南军区政治委员,1994年拿到了上将军衔,风光得很。2003年退休后,他没歇着,跑去搞国防教育,给学生、社区讲讲当年的仗是怎么打的,国防为啥不能松懈。老爷子身体硬朗,活到2022年才去世,93岁,也算高寿了。

回头看,宋清渭在这场厦门的军地争论里,站得直、说得硬,没让国防吃亏。他的态度,也影响了后来不少人怎么看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系。厦门能有今天,既是地方努力的结果,也有部队守住底线的功劳。这两拨人,一个往前冲,一个稳后方,缺了谁都不行。

厦门经济特区从80年代走到今天,既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有国防安全的影子。宋清渭这号人物,带着老一辈军人的硬气,提醒大家发展不能只盯着钱,国家安全这根弦松不得。那场争论过去几十年了,现在想想,还是挺有嚼头的。你咋看这事儿?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到底咋平衡才好?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