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知名音乐人韩贤光在上海打羽毛球时突然昏倒,心脏骤停送医抢救。歌手林志炫发文祈祷韩贤光渡过生死难关。
5月12日,据媒体报道,从韩贤光亲友处获悉,中国台湾传奇音乐家、答案商店乐团团长韩贤光因运动时突发心源性猝死,经多日抢救无效,于5月12日凌晨3点54分在上海病逝,享年67岁。
近年来
运动员及运动爱好者
在体育活动时
突发意外身亡事件时有发生
2024年6月30日,中国青年羽毛球队运动员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参加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团体赛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时,在场上突然晕倒,后经抢救无效去世。据路透社7月2日援引印尼媒体的消息报道,印度尼西亚羽毛球协会称,张志杰是因心脏骤停去世。
张志杰比赛中晕厥倒地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指因心脏原因(如心跳骤停、严重心律失常等)导致的自然死亡,通常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它像一颗“隐形炸弹”,可能毫无征兆地夺走生命。
青少年群体中,每十万人SCD发病率约为1~2例,虽然概率相对较低,但仍值得关注。
日常要注意
猝死的10个危险信号
猝死这个“杀手”
生活中防不胜防
究竟哪些情况
预示着猝死正在走近
下面这些危险信号或诱因
你都需要多留心
身体方面
1.胸闷、胸痛
对于35岁以上的人,冠心病逐渐成为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如果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闷胸痛,需要警惕心绞痛,有可能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数据表明,急性心梗年轻化趋势明显,所以出现疑似心绞痛症状,切不可大意。
2.心慌、心悸
明显的心跳加快,多数大于100次/分钟,这种情况多数是窦性心动过速,也是心脏的一种应激反应,有时在过度劳累后发生,提示身体需要休息。也有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的心慌,往往心跳很快,一般大于150次/分钟,这种情况可以突发突止。
3.晕厥、跌倒
突发的心脏停跳,或心跳过快,有可能迅速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人失去平衡,从而跌倒。这种真性晕厥,需要进一步排查原因。
4.气短、下肢浮肿
明显的活动受限,原先快走爬楼无明显不适,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甚至伴随下肢浮肿,这很有可能是心力衰竭加重的表现。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比如平素无症状的心肌病患者,出现上述问题一定要就医。
5.非典型症状
如果自己属于高危人群,当出现难以辨别的非典型心绞痛症状,比如持续牙痛、腹痛、后背痛、上肢痛时,一定要特别当心。如果你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加明确的冠心病高危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或有冠心病病史,须警惕一切不适症状。
生活方面
1.频繁熬夜
如今高强度的工作生活,极易破坏身体的自然休息周期,不利于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特别容易导致某些器官出现问题。
2.吸烟饮酒
大量吸烟或超量饮酒后,自主神经功能一旦严重受损,心脏性猝死也就不远了。
3.竞技运动
所有高强度的竞技运动,都有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正常的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运动强度过大是不安全的,尤其对于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貌似“健康”的人群,更加危险。
4.气温骤变
气温骤降常诱发心脏性猝死。而炎热酷暑时,由于大量出汗,使体内血容量减少,同样会诱发猝死。
5.情绪波动
焦虑或恐惧,可以造成心脏明显损伤,如若合并其他因素,很可能发生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如何平稳度夏
除上述注意事项之外,心血管专家还要提醒大家,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想要平稳地度过夏天,需要做好以下5点。
1.运动适量
高温天气运动以散步或者慢跑为宜,不宜做剧烈运动,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完要及时补充水分。
切忌在烈日和潮湿憋闷的环境下活动,要避开早晨6时~9时,因为此时段为冠心病高发期,宜选择在傍晚凉爽的时候锻炼。一定避免从室外回来后,对着空调长时间直吹冷风,这样易使人体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而导致心血管患者发生意外。
2.情绪平稳
要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只有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各脏器功能正常,才能远离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夏季昼长夜短,对于本身睡眠不好的老年人,应注意起居有序。如果夜间入睡较晚,早晨不宜过早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中午要养成午睡的习惯,以补充睡眠不足。
3.坚持服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进入夏季后一部分患者的病情稍微进入了平稳阶段,会缺少警惕和防范的意识。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和治疗。如果想要调药,也必须向医生进行咨询,千万不要自作主张。临床常见有的人认为血压已经平稳不用吃药,自行停药,最后导致脑中风、心脏猝死,酿成悲剧。
夏季气候炎热,冠心病患者应该更加积极地控制血压、监测血糖、调节血脂,一旦血压出现波动,应该及时就诊。
4.饮食清淡
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饮食清淡、保持二便通畅。主食以杂粮为主,要多吃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比如黑木耳、芹菜、洋葱、薯类等利于大便的食物。适当吃瘦肉、鱼类、豆制品补充蛋白质。多喝绿豆汤、莲子汤、荷叶茶等清热解暑的饮料。不吃动物内脏、肥肉、鱼子等含胆固醇多的食物。
高血压病患者,在保证饮食清淡的同时,要增加含钾、钙多的食物摄入,比如香蕉、牛奶等。
5.中医预防
中医药强调“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干预,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比如“三伏贴”、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等措施,都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预防保健作用。
五类人小心运动性心肌梗死
运动性猝死不仅发生于职业运动员,也发生在普通人中。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案例中,男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女性的8.4倍。
从运动项目分类看,诱发猝死的运动八成以上集中在长跑、篮球和足球这3项上;从发生季节和时间规律来看,春天和秋天是青少年运动性猝死事件的高发季节;从发生时间来看,下午是猝死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发生率为47.37%。
“不是运动导致心梗,而是剧烈运动是心梗诱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珠江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谢华提醒,运动性猝死可发生在各年龄层,但运动过程中出现心梗导致猝死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几类人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猝死的概率更高,要十分警惕!
除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外,虽未诊断但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运动性心肌梗死,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长期抽烟、嗜酒者;超重、肥胖者;有冠心病家族史者。
医生提醒,预防运动性心梗最重要的是关注运动心率,不要让心脏“超速”。其次,运动性猝死发生前常会出现胸痛、胸闷、头晕、呼吸急促或困难等先兆症状,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别让心脏“超速”
运动心率控制在“220-年龄”以下
适当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还可以改善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BMI)等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但运动也有讲究,医生说,运动强度要因人而异,正常人建议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加,可以通过“心率”和“自我感觉强度”来衡量评估自己运动强度。
对于正常健康人群,运动心率的数值不要超过“220-年龄”,这是人体可承受的最大心率;“自我感觉强度”则是指,运动强度的耐受因人而异,运动中不能强求和别人做同样强度的运动,如果自我感受到体力消耗大、很费力就应该停止。对于经常运动人员,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当运动时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恶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遇到这种情况,要停下来好好休息,必要时尽快到医院检查。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
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
学会正确进行CPR(心肺复苏)
和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很重要。
徒手按压心脏和人工呼吸,属于基础的心肺复苏,它可以针对所有心脏骤停的患者,为接下来的施救赢得时间。
多一个人学会
就可能多救一条命
多多科普,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