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国地产热度的趋缓,近几年南京各大新城尤其是远郊的开发强度有所下降,有些反应比较快的板块,甚至规划也一并做了适当缩减。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南京的各大远郊还有机会吗?
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大家的参考路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日本经验,一个是美国经验。同样是房产泡沫刺破,日本和美国的表现有着天壤之别。
美日经验
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实际房价在危机后的第4年(2011年)触底,第9年(2016年)即超过危机前水平。至2022年,美国新建住宅中位价较次贷危机前峰值接近翻倍。
而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后,实际房价调整耗时了19年(2009年)才见底,至2022年仅恢复到峰值水平的71%。
那么中国呢?目前比较主流的认识是,可能走出一条介于两者之间的路径,但核心特征存在分化,比如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或更接近美国模式,而三四线或偏远的区域则更接近日本式收缩。
上图:来源网络
城市化与农业生产力
因此对于东部城市而言,美国模式的研究意义就很关键了。根据统计,当下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攀升到了66%,但也仅相当于美国1950年的水平。所以整体来说,国内的城市化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假设未来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或接近美国水平,那么中国未来所需的农业人口根据估算可能仅需要约487万人。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直接农业从业人口(一产)大概有1.7亿人,这意味着未来依然存在劳动力释放的潜力,即约1.65亿人可转向非农产业。
而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要么继续向东部转移,要么进入邻近的各大都市圈。当然实际的数字或低于这个数字,毕竟国内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大农场模式。但国内人均粮食产量越来越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这是真实的变化和趋势。不管怎样,这对于南京或南京都市圈而言,都是人口增量的大好机会。
且规划层面南京的人口上限是1300万人,显然存在300万人的新增预期,那么未来新增的巨量人口如何安排呢?
站在南京的角度来说当然优先由近郊和远郊来承接,理论上郊区工业和外来人口汇聚,将直接支撑南京近远郊长期的蓬勃发展,但恰巧问题也出在这里。
新工业与人口
南京前些年把主城范围内的大部分工业都迁了出去,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远郊。放在过去,这种做法没有一点问题。不仅可以促进郊区的发展,也将大量吸引人口,同时主城的环境也会更好,空出的土地也会有更高阶的发展,但今天这套逻辑却不适用了。
因为过去南京的工业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厂搬到哪,就能给哪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当年江宁能够这么快发展起来,吸引那么多外来人口和他背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入有直接关系。
但今天南京的制造业已经基本实现了转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才是当下的主流,对劳动力的依赖已经变得很低。
一个“智能车间”可能只需几十人就能维持高效生产,无法再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样吸纳大量人口。典型的江宁滨江、桥林这些区域,看似工厂挺多,尤其是高端工厂,但人口却总是上不来,倒不是大家不愿意去,事实上当地的企业根本不需要太多人,既然工厂没太大用人需求,外来人口也就不会往那里去。外来人口不来,其他的生活配套自然就布局得比较晚,甚至不了了之。
因此如果我们未来还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发展南京的远郊新城,会很容易陷入死胡同。工厂来了,GDP涨了,财政收入得到了扩充,但就是对当地的人口规模和房价起不到特别明显的作用,长期以往,在不进则退的大环境下,就很容易导致区域进入衰退周期。
远郊智慧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我认为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内和对外交通。和主城有没有高效的通道?对外有没有高速和高铁的资源?通常来说,地铁、快速路、高铁都是非常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产业层面要倾向于拉链主企业落地。尤其是汽车、光伏、半导体、消费电子等这类上下游依存度高的产业类型。
上面我也说了单个智能工厂其实已经提供不了多少就业,真正用人的大头其实是围绕在链主企业周边的各种配套,比如上下游供应链、专业的服务机构(法律、物流、金融等)、科研机构、住宿、餐饮等。
只要引入的是具有整合能力的“链主型企业”,就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资源配套,实现一个带一群、百企成链的效果。
另外从居住的角度而言,市级的功能配套要及时下放到郊区,具备核心功能的郊区才能避免进入“睡城”陷阱。包括教育资源的前置、行政中心的设置、三甲医院的布局、公共环境的打造等。至少这些功能要和住宅的开发保持基本同步,不能说一开始就盲目的新建住宅,然后其他功能后面再慢慢补,甚至不了了之,这种做法其实非常打击板块的发展信心。
规划层面我认为也可以适当打破分区规划的禁锢,尝试适当增加混合功能的社区,实现人在厂边住,让开发区也可以有生活和商业的氛围,打造“有人气的开发区”,提高厂区的活跃度。
对于远郊的住宅形式我认为也需要有所优化,都远郊了,能不能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产品,比如主城给不了的低密住宅形式。远郊不是只有性价比,也需要中高端级别的产品坐镇。在我的眼里,新城、远郊或副城并不是偏远低端的代名词,但很多人只将他们看作是“低成本容纳地”,而忽略了可以成为“高价值功能区”的潜力。
回头看美国郊区,其大发展(逆城市化)起于1970s,1980s-1990s高品质的郊区生活开始成为主流,甚至成为“中产梦”的象征(独栋房屋、庭院、学校好、环境安静等)。很多区域在这期间完成了“郊区城市化”过程,精品郊区或小城在美国大量涌现。
甚至有些郊区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华丽变身,比如圣何塞(San Jos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硅谷,与旧金山市中心的直线距离高达约60km。按照常规的理解,这个距离发展基本没戏了,太远。
实际上早期也确实如此,20世纪初,现在的硅谷区域主要是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以盛产杏仁、李子、樱桃等著名,是典型的农业区。
上图:旧金山湾区
其命运的改写主要源于1891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往后圣何塞在教育、军工、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下,从最初的果园逐步演变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带。可见即便是远郊,也具备主导都市圈的潜力。
这样看来,六合东部走的路线和这个就很相似了。当下六合通过南航、南师、南工职大等高校的陆续加入,结合重点实验室、军工、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业的联动,正在创造一条具备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带,本质上和硅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图:南航国际创新港(在建)
短期内除了六合西站的加持,未来还有地铁14号线和马鞍机场,后期整体的发展动能相当可观。不过在住宅体系的打造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灵岩山脚下,滁河边是不是可以上一批低密独栋类产品,参考江宁方山和浦口老山脚下。
既然在产业层面上要走高端化路线,要吸引高质量人才,那么在居住体验上我认为也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气质这块六合其实不错,已经有精品小城的感觉了。但在吸引高收入群体这块还有待加强,具体的产品力要跟得上。
禄口和溧水的组合也挺不错,不过彼此之间的融合度我认为还有空间,要有串联的快速路。江宁滨江正好夹在马鞍山和南京市区中间,马上S2也快通车,或带来不小的板块价值提升。
桥林的江浦站有必要进行升级并启用,除了浦乌路,其他与江浦沟通的通道也需构建,地铁11号线的接入对板块发展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