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陈艳萍 张稣 记者 张宇)“1+1等于几?”“2。”一道对正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来说,回答正确带来了更大的意义。近日,64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吴先生(化姓),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了“双侧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后,竟然能够答对简单的算术题,这让家属感到无比惊喜。
吴先生(化姓)来自山东。2018年,吴先生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到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并进行药物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症状不断加重,从记忆力不断衰退,发展到严重的认知障碍,不认识家人,不能自理,对陌生环境产生抗拒。其间,家属还带着吴先生到北京、济南等地求医,但治疗效果都十分有限。“我女儿在网上搜索发现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能够通过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我们赶紧带他来,找到了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关靖宇。”吴先生的妻子拉着老伴儿的手,激动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现在跟他交流,虽然经常回答得不对,但是能得到回应了。”
5月8日,关靖宇主任为吴先生实施了“双侧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术中,在荧光显微镜的助力下,关靖宇主任精准吻合颈深淋巴和静脉血管,手术顺利,通道通畅。“术后第1天,我就发现患者的面部表情较术前丰富了不少,眼睛也变得有神,也开始自行说话,有交流欲望,同时肢体活动也较术前明显增多。术后5天,患者就能在家属的搀扶下正常行走,甚至‘1+2=3’这样简单的问题也能够自行回答。”关靖宇欣慰地说。
“手术相对于神经外科常规手术,风险较小,难度并不高。但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关靖宇介绍,研究认为脑膜淋巴系统回流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关系,淋巴系统回流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脑内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沉积,这两种蛋白沉积得越多,人就越“糊涂”,这也是目前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致病因素之一。据悉,“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近年来由中国医生原创的一种术式,可以通过超显微外科技术,将颈部深处的淋巴管与静脉精准吻合,重建淋巴引流路径,打通原来堵塞的“管道”,排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废物,减轻大脑毒性反应,从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一直被认为是无药可治的一种疾病,伴随着脑细胞的急速退化,患者在该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渐进性记忆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症状,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因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被称为“困在时间里的人”。除了患者本人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之外,承担照顾的家人也是备受煎熬。“这一手术,目前让不少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好转,或明显延缓病情发展。我们也会继续进行随访,关注后续的远期疗效。”关靖宇说。
他提醒,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效果都会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阿尔茨海默病中期的患者比较适宜,而年纪特别大或者症状较重的患者,以及脑梗、麻醉禁忌的患者,可能并不适合此类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