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于庆峰:破解装备“精度生死劫”的大国工匠
文/包头日报记者 郭健 通讯员 王晓红 图/包头日报记者 孟婧美
在一机集团一轰鸣的车间里,一把肉眼难辨的数控刀正以0.005毫米的精度雕刻着国之重器的“骨骼”。操控它的是刚刚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的于庆峰,一个用代码编织军工铠甲、以毫厘丈量报国初心的数控匠人。他说:“数控机床上没有差不多,0.01毫米的误差,可能就是战场上战士的生死之差。”
于庆峰在工作岗位上。
从“医学梦碎”到“数控立业”的重生
于庆峰,一机集团第四分公司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先进制造基础工艺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山东青年于庆峰攥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对着“数控技术”四个字发愣。色弱断送了他的白大褂梦想,却意外地为他打开了一扇献身工业强国的大门。
在机床的轰鸣声中,这个农民的儿子发现了更震撼的“生命体征”:当一段代码让钢铁精准起舞时,他触摸到了另一种“救死扶伤”——用技术拯救装备制造的“生命”。“别人编程序是让机床动起来,我要让它‘活’起来。”于庆峰说。
2004年,他带着内蒙古数控大赛银奖走进军工车间,却在首件传动箱体加工中遭遇“精度生死劫”:公差从0.03毫米压缩到0.02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4。连续18小时不眠不休,他硬是用数学公式破解6万节点编程迷宫,让首件合格率从70%飙升至98%。
从“战场预演”到“精工止戈”的使命
军工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于庆峰坚守的“战场预演区”。这里没有容错率,只有生死线。
某型装甲传动箱体加工时,他独创“宏程序嵌套法”,将20道工序压缩至8道。面对价值百万的精密液压件,他发明“无痕铣削法”,让刀具轨迹如绣花针般精密穿梭。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提出“DNC云端数控库”:把3000多个经典加工程序上传云端,让每台机床都能“秒调”最优方案,这项创新每年可节约费用180余万元。
在2013年纽约国际数控大赛上,于庆峰带着“战场思维”迎战。当美方裁判用“公差梯度评分”颠覆传统标准时,他反而兴奋地说:“这才配得上军工品质!”银奖背后的真正收获,是他写在笔记本上的八个字:以战止战,精工止戈。
从“一支独树”到“百花齐放”的传承
走进“于庆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挂着的20册泛黄笔记本格外醒目,从手动编程时代的手绘图纸到智能车间的三维建模,这些“数字家谱”记录着中国数控的进化史。
于庆峰要求徒弟们每天提交“误差日志”:“0.01毫米的偏差,必须写出三种补偿方案。”严苛要求的背后是血泪的教训——曾有老师傅因刮毛刺失误毁掉价值百万元的零件,坐在机床旁痛哭。如今,他的89名徒弟中,13人成为省部级技术能手,8人获得内蒙古数控大赛前三名。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独门绝技,而是可复制的工业基因。”他带领团队开发的“特征定位法”,让新手也能快速识别复杂零件加工路径。他们用声音监控刀具寿命,将突发故障率降低90%。
从“传统制造”到“数智加工”的嬗变
当3D打印设备亮起蓝光,于庆峰正带着“90后”团队攻关某新型装甲车辆核心部件。曾经的数控王牌,如今跨界研究智能制造,锻造新质生产力。“0.005毫米不是终点,我们要让中国机床听懂中国软件的‘语言’。”他说话时,工作室里徒弟们正在利用嵌套了deepseek的三维软件进行AI自动编程。
从齐鲁大地到北疆草原,于庆峰用24年时间走过了一条“代码长征路”。当别人惊叹于他“全国劳动模范”的光环时,他指着车间墙上的标语说:“每缩短0.005毫米,战场就多一分胜算。”这或许就是中国工匠最硬核的浪漫——他们手中的数控代码,从来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写给祖国最炙热的情书。
于庆峰,走技能强国之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工匠新篇章。
来源:包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