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主题,5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模代表分享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引题)
“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冉冉
5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模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主题,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这5位代表正是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是先进制造业的攀登者,是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新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990年出生的夏梦莹就职于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10多年来始终扎根在新药研发一线临床科研岗位,与团队一起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药物。
“尽管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让夏梦莹骄傲和自豪是,已经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在临床验证中表现出很好的疗效,已经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过去15年,我一直专注一项使命,就是为中国机床装备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来自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的陈亮,专注于数控机床和核心功能部件刀库、主轴、转台等产品研发生产。2013年,他带着所有积蓄回到家乡丹阳珥陵镇创业,带领团队克服人才短缺等困难,自主研制换刀机构,改变了换刀机构依赖进口的状态,同时也打破了进口换刀机构比黄金贵的状况。“未来我们要将更多刀库‘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陈亮说。
2006年博士毕业后,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的童建喜长期从事通信领域基础的电子陶瓷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在项目攻坚阶段,我带领团队持续作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材料的开发技术路径,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100余组的材料配方试验。”童建喜说。
多年来,童建喜带领团队突破微波通信领域电子陶瓷材料和产品应用中的多项技术瓶颈,累计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实现5G通信、网络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核心陶瓷器件等产品的大批量应用,并成功应用于卫星互联网等国家重要载荷工程。
从“芯片老兵”到“储能新兵”,再到“跨界创客”,葛群用3个标签描绘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他亲身见证了芯片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强,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超过亿万颗晶体管。这让葛群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
2018年,葛群跨界新能源领域,创立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液流电池及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突破,并迅速成长为行业瞩目的独角兽企业。如今,他把在芯片行业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跨界融入储能领域。葛群希望:“用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
杨兴德最初是一名机械加工工艺师,深耕航天领域20多年,如今已经是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他的成长秘诀是“每到一个新的岗位后积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并很快能熟练应用”。他兼具机加、电装、电缆、总装、工装设计、结构设计等专业能力,已经成为航天领域技能型专家。
杨兴德参与了多项卫星型号的总装任务,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确保卫星从图纸到实物完美转换”,需要涉及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必须严谨细致处理好每一处细节。
“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我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领域,这种职业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杨兴德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