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的一个晚上,天气依旧十分炎热。在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附近的一个村庄里,有三个农民挤在一间狭小的土砖瓦房里,点着一盏小油灯,正在交头接耳的商量着什么。

他们将声音压得很低,并且随时警觉着屋外的情况,这样做显然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商量的事情。



昏黄的油灯

伴随着一阵秋虫的鸣叫,只听一人低声说道:“我敢肯定就是他,昨天从县城拿货回来后,今天上午我特地去李师傅家看了一遍,错不了的!”

另一个声音稍稚嫩的人带着一丝颤抖的声音说道:“真要那样做的话,就不怕他们报复吗?听说他们都是为咱们穷苦百姓打仗的好人啊!”

最后一个略苍老的声音说道:“富贵险中求,这可是一万元大洋啊!够我们三兄弟这辈子花了,只要我们做得干净,他们是不会知道的。另外,他们现在自己都自身难保,还怎么找我们麻烦呢?我看这是天赐的富贵,我们得把握住!”

三人又低声商量了一会儿后,终于统一了意见,那就是下定决心干这件事!随后就如何干这件事,他们又商量了一会。直到半夜,其中一个人将另外两个人送出门后,便吹灭油灯上床睡觉了。

这三个人是谁呢?他们谈话中的那个“他”又是谁呢?三人商量着要干的那件事情是什么呢?

原来这三人是永修县云居山附近村庄的村民,姓黄,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

老大名叫黄盛彬,是一个农民,家里有几分水田薄地,平时以务农为生。

老二名叫黄盛茂,在村子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平时卖一些粮油火柴等生活用品,日子也还过得去。

老三名叫黄盛春,几年前和村里的老木匠李师傅学了几年手艺,现如今自己开了个铺子,为十里八乡的村民做一些家具、棺材等木工活儿。不过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很多人连吃饱都成问题,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光顾他的铺子,所以生意十分惨淡。



商量

这一天,老二黄盛茂小卖部里的东西快售光了,他决定推着自己破旧的独轮车去县城里拿点货。

虽然镇上也有拿货的地方,而且比去县里近一些,但上次去镇上,很多商品都卖断货了,洋布卖光了,洋火只拿了半打,而且成本不低。所以想着这一次去县里多采购一些,洋火、洋布、米面等东西在他那儿还是很畅销的。

天还没亮,黄盛茂就推着小推车出发了。永修县离黄盛茂所在的村庄有30多公里,不早点出发,当天恐怕赶不回来。

大约走了4个多小时,黄盛茂顺利到达了县城。不过此时他发现县城与以往有些不同,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队队国民党巡逻的官兵。

那时正值战乱时期,国共两党正在打仗,北方又有小日本入侵,对于这些情况,黄盛茂多少还是听说过一些的。

他不在意这些大事,只想着今天来拿货能够顺顺利利的,自己将货拿回村里卖出后,能多赚几毛钱,他就心满意足了。

但不巧的是,由于国民党的戒严,县城里的很多商号掌柜都闻讯而逃了,生怕惹上战事而赔得倾家荡产。剩下的几家商店也没有多少存货,而且因为供不应求,价格都高得吓人。黄盛茂转了几圈,在死皮赖脸的讨价还价下,才勉强拿了三打洋火和半匹土布。



老县城

正当他垂头丧气地推着独轮车准备打道回府时,突然看到城门下的一面墙壁前围满了人。黄盛茂心想:莫不是有什么稀奇的事?货没拿成,看看热闹也是好的。于是他推着独轮车,向人群中挤了过去。

好不容易挤到了前面,只见那面墙壁上贴了一张国民党新出的悬赏令,上面写道:

“抓捕红匪徐彦刚,生擒到省者,赏两万元;割首级来献者,赏一万元。”

下面还有徐彦刚本人的画像。

黄盛茂读过一点书,加上自己后来开了个小卖部,所以认识很多字,这则悬赏令他看得懂。

看到这么高的悬赏,黄盛茂怦然心动。那时候的大米、面粉才一毛多一斤,猪肉一斤也不到三毛。这一万、两万的赏金对他来说可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是几辈子都花不完的。

所以黄盛茂用力眨了眨眼睛,努力看清悬赏令下的画像。心里寻思着,就算自己捉不到,哪怕自己看到了,提供点线索,那也可以获得奖励啊。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画像上的那个人,黄盛茂觉得十分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仔细思索一番后,黄盛茂想起来了,是在自己三弟的木匠师傅老李家看见的。



悬赏令

那是在几天前,老李来黄盛茂的小卖部里买一些米面,当时黄盛茂还和他开玩笑道:“李师傅,最近胃口不错啊,又来买米面了!”因为平常李师傅来买米面一个月一次,这一次一个月没过完,他却已经来两次了。

李师傅微笑着说道:“二茂啊,家里来了两个远房亲戚,逃难过来的,所以最近米面吃得比较多。”

黄盛茂没有再说什么,这年头这种情况很多,真到无家可归的时候,也只有亲戚能够帮一把了。

李师傅走后不久,黄盛茂发现他买的一盒洋火放在货柜上忘拿了,想着老李家离小卖部没有多远,黄盛茂便拿着洋火给他送了过去。

到了老李家后,李师傅并不在家,黄盛茂将洋火放在了老李家的厨房后,准备转身离开,突然看到李师傅家的房间里有一双眼睛正警惕地盯着他。

他推开门一样,只见一个中年男人躺在床上,面目清瘦,胡子拉碴,显得有些憔悴。另有一名青年在旁边守着,那警惕的目光正是这名青年发出来的。

那中年男人见有人推门进来后,惊了一下,随后满脸笑意地说道:“老乡好!”黄盛茂问道:“你们就是李师傅的远房亲戚吧?李师傅刚来我店里买东西,一盒洋火忘拿了,我给他送过来了。”

那人又微笑地说道:“谢谢老乡,我是李师傅的远房表侄,这是我弟弟。我在路上逃难时摔伤了腿,所以要躺床上休养下。”

黄盛茂又寒暄了几句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小卖部。

现在他回想起来,那人就是悬赏令上要捉拿的人徐彦刚,不由得心砰砰直跳。



徐彦刚

这徐彦刚是何人?为什么国民党要花这么多的赏金来捉拿他呢?

徐彦刚原名叫徐兴华,1907年出生于四川省开江县甘棠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

14岁时,他在乡里的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江北中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地下共产党员的优秀先进思想,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彦刚积极投身革命,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活动,曾因此被反动当局抓捕入狱。

反动派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吓垮这一有识青年,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意识。1926年,在考入重庆中法大学后,徐彦刚立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

1928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徐彦刚积极参与,随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在那里同其他革命同志一起开辟革命根据地。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徐彦刚参加了很多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如:黄洋界保卫战、永新莲花游击战、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后,徐彦刚已经被任命为湘鄂赣军区司令员兼红16师师长。

1934年11月,徐彦刚指挥红16师连战连捷,在崇阳大源桥一役中,歼敌国军第50师第300团两个半营,击溃4个营,由此威名大震。

这一仗后,国军高层震怒,扬言要“活捉徐彦刚,消灭红16师”,于是派遣重兵向徐彦刚所领导的红16师逼近。徐彦刚巧妙设伏,歼敌一个团,俘虏敌军500余人,给边区军民斗争到底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伏击敌人·

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16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不得不将红军一分为三,与方步舟、傅秋涛等人各率领一支红军突围转移。徐彦刚率领红46团作为先遣部队行动,方步舟则率领红48团和师机关随后跟上。

在徐彦刚遂率部向修水、铜鼓、奉新边界转移的过程中,遭到了国军的猛烈追击和堵截,沿途恶战不断,红46团伤亡惨重。当到达永修、靖安一带时,他们又遭到了国军的包围,徐彦刚自己也身负重伤。

为了能够将剩下的部队带回根据地,保留红军的实力,徐彦刚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团政委明安楼,让他将部队带回黄金洞,自己则带着一个排的人来到了永修境内的云居山养伤。

在国军的一路追击下,徐彦刚身边的人不断牺牲。到了9月份,他终于摆脱了国军的追击,此时他身边也只剩下他和一名卫生员了。

在山里养伤根本行不通,没有吃的和必要的医药,窝在大山里也是等死,而且当时的山里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无奈之下,徐彦刚只得下山到附近的村庄里借宿休养,于是他们便找到了老宋家。

老宋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他从小就受够了封建官僚的压迫,对于近些年来红军的所作所为,他也有所耳闻。要不是现在已经年老体衰,他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到革命队伍当中。

通过徐彦刚的衣着、配枪以及言行举止,老宋很快就猜出了他们的身份,并和他们交了底。为了掩人耳目,老宋和徐彦刚商量后,决定伪装成老宋的远房亲戚。反正这个小山村没多少人,而且很少有人外出或者有生人来访,徐彦刚的伤将养一个把月就可以康复,所以他便在老宋家安心休养。

没想到这一切被送洋火的黄盛茂看到了,他去县城进货时又看到了悬赏令,所以知道了老李家所谓的远房亲戚就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徐彦刚。



老木匠

虽然知道了徐彦刚的真实身份,但在重金的诱惑下,黄盛茂还是起了歹心。他急忙推着独轮车回家,然后立马叫来了当农民的哥哥黄盛彬和当木匠的弟弟黄胜春一起来商量此事。

为了确保自己没有看错,第二天上午他又找理由去老李家看了一遍,果然是红16师师长徐彦刚。

当天晚上,他们兄弟三人在黄盛茂家的一间小房子里密谋,也就是文章开头出现的那个情景。

经过这晚的商量,黄家兄弟三人决定为了赏金,违背自己的良心,干下这件十恶不赦的事情。

第二天晚上,三弟黄胜春来到老李家假意请教有关木活上的问题,说自己最近有个物件,怎么做都不成,让李师傅去他家亲自示范一下。老李没有多想,便随他去了。

随后,黄盛茂和大哥黄盛彬来到了老李家,趁徐彦刚和卫生员不备,用牛角斧将徐彦刚和卫生员砍死。然后他们二人连夜来到县城报告情况,领取赏金。



坏人

国民党军队听说徐彦刚被黄盛茂三兄弟砍死后,连夜派人去黄盛茂所在的村庄里核实情况,并将徐彦刚的遗体送往国民党五十师师部。

确认无误后,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兑现悬赏令上的承诺,只是给了黄盛茂三兄弟100元的奖励敷衍了事。

在他们看来,既然现在徐彦刚这名强大的对手已经身亡了,那么这笔赏金还不如自己留着或者用在其他的地方。给黄盛茂三兄弟100元,已经是开恩了。

黄盛茂三兄弟的发财梦就此破灭,虽然心里气愤,但对方有人有枪,自己也只能认了。

不过国民党军为了“鼓励”当时的百姓出卖共产党人的情报给他们,将黄盛茂三兄弟砍死徐彦刚的事大肆宣传,并说已经给了他们一万元的赏金。这样徐彦刚被黄盛茂三兄弟杀害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因为害怕红军来报仇,黄盛茂三兄弟便立马搬离了云居山下的村庄。他们虽然得了100元的赏金,但一直东躲西藏,隐姓埋名,日子过得并不好。

后来在1942年大饥荒的时候,老二黄盛茂和老三黄胜春都相继饿死,只有老大黄盛彬活到了建国。

建国后不久,清理特务的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徐彦刚师长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党和人民对真凶的追拿却始终没有停止。

1950年,杀害徐彦刚的凶手黄盛彬被抓。被抓当日,他痛哭流涕,显得后悔不堪,但此时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不久后,黄盛彬被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枪决那天,很多百姓前来观刑,他们要亲眼看到这位为了金钱而杀害革命志士的坏人绳之以法,以此来告慰革命烈士徐彦刚师长的在天之灵。



被枪毙

徐彦刚师长的一生是伟大的,他被小人损害,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多位党的领导人对他的死表示惋惜,对他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和赞许。

1937年,朱德沉痛地写道:“彦刚同志的牺牲不仅为本党一大损失,亦为中国革命之重大损失,但精神不死,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荣一页矣。”

1939年冬,周恩来在苏联莫斯科会见秦化龙时说:“徐彦刚是个好同志,是我军一个精明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他牺牲太早了,你们应该写些文章纪念他!”

1982年,聂荣臻在一封信中对他作了高度评价:“徐彦刚是位好同志,一贯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功勋卓著。”

烈士忠魂犹在,英雄永垂不朽!

【文/若木 图/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