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在日军的记忆中,他是“铁拳”,是一个让敌人夜不能寐的存在。

台儿庄战役、古北口战役,关麟征以血与火铸就传奇。

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的背后还有,忠诚与独立,英雄的名字会被完整书写。

——《壹》——

日军视角下的“关铁拳”传奇

关麟征的名字,在台儿庄战役之前,可能并未在日本军队的高层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



台儿庄战役的惨烈,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日军将领坂垣征四郎在战后评价道:“关麟征所率一军,应视为普通中国军队十个军。”这句话,是一种敬畏,更是一种深深的恐惧。

台儿庄的战斗,关麟征并没有依靠传统的大规模进攻,而是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术。

他的部队以夜袭、火攻、伏击为主,利用地形和夜色的掩护,成功将日军陷入死循环,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日军损失惨重。

据统计,日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共计伤亡6800余人,而关麟征的部队则成功歼敌。

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让日军深感震撼,坂垣征四郎的评价也正是基于这场战役后的印象。

1933年的古北口战役,关麟征再一次展现了他的非凡军事才能。

在敌我力量悬殊、弹药不足、伤员众多的情况下,关麟征亲自率领特务连冲锋,最终攻占高地。



这场战斗被日军称为“激战中的激战”,而关麟征的勇猛与果敢,让他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这还只是他抗日征程中的一段插曲,更为关键的战役还在后头。

1937年,漳河阻击战的胜利,彻底奠定了关麟征在中国抗日历史上的地位。

在这场战役中,关麟征不仅成功指挥夜袭邯郸机场,炸毁日军的补给线,还迫使日军在南方战场的推进停滞。

日军的撤退,几乎是关麟征一手促成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战场每一寸土地的精准把控与对敌军心理的深刻洞察。

关麟征的传奇,在于他每一场战役中的成功,更在于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将日军强大的进攻势头扼杀在萌芽中,这种能力,常人难以企及。

——《贰》——

34岁封军团总司令的军事天赋

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关麟征,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关猛”这个绰号,正是从他在东征时,以敢死队攻城拔寨的表现而得来的。

他不惧艰难险阻,敢于冒险,总是能在最危急的时刻,带领部队冲破敌人的封锁,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1924年,关麟征考入黄埔军校一期,作为黄埔军校的早期学员,他的军事眼光和实际操作能力便让众人侧目。

在中原大战中,他带领30人的小队,在数倍敌军的包围中成功诱敌并击溃了敌人一旅,这个战术布局,完全展示了关麟征在战场上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28岁时,他就成为第25师师长,这个年纪对于其他军官来说,还仅是初出茅庐,而关麟征却已经在抗战的最前线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战斗。

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他对战局的敏锐判断,使得他很快便从一个普通军官,晋升为第52军的军长。

接下来的台儿庄战役,让他名扬四海,还为他带来了更高的军职。



34岁时,关麟征已经成为了第15集团军的总司令,成为了黄埔系中最年轻的集团军总司令。

他这一迅速晋升的路径,不仅是因为他卓越的战术能力,更因为他在关键时刻的决断力和勇气。

关麟征的指挥风格被同僚们称为“三板斧”战术:一是地形利用,二是心理战,三是游击战术。

在瑞昌阻击战中,他就通过构建“棋盘阵地”,利用山地地形,把日军拖入了陷阱中,最终使得日军十日未能突破。

而在台儿庄战役中,他以警卫营佯攻迷惑敌人,成功实现反包围,最终歼敌,这些细节无一不彰显了关麟征在战场上的独到眼光和超凡智慧。

关麟征是战场上的指挥官,还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

在敌我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他总是能通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战役的胜利。



他的军事天赋,早在战役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这一切,也为他赢得了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双重敬畏。

——《叁》——

刚直性格与历史评价

关麟征的个人性格一直是他与周围人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矛盾点,对于蒋介石的“忠诚”问题,关麟征并不总是遵循体制的要求。



虽然蒋介石曾称关麟征为“黄埔学生中最忠义者”,但关麟征的忠诚,并非是盲目追随。

在20世纪30年代,关麟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蒋介石独裁倾向的不满,他并非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单纯为蒋效忠。

西安事变爆发时,关麟征展现了另一面,他站出来力主保蒋抗日,强调蒋介石是中国抗日的核心人物,这一立场最终得到了蒋的高度评价。

蒋介石甚至称他为“堪比前朝关公”,这一称号是对他忠诚的认可,也是对他勇敢站出来捍卫蒋介石地位的赞赏。

这种“非愚忠”的态度,也让关麟征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

关麟征并不是一个对上层指挥全然服从的将领,他更倾向于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依靠自己的判断作出决策。

但这种不盲从的个性,最终也让关麟征在国民党内部遭遇了不少的波折,他与陈诚的关系尤为紧张。



1930年代,陈诚试图通过权力斗争控制第11师,这一行为遭到关麟征的坚决反对。

关麟征认为,陈诚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军队的统一,还可能破坏抗日的大局。

这种原则性的坚持,使得关麟征与陈诚产生了深刻的矛盾,甚至导致了两人在国民党内部的公开对抗。

关麟征的刚直性格并非单纯的对抗体制,而是始终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信念。

在黄维被撤职时,关麟征推荐了亲信接任,但这一举动却引来了陈诚的怒斥,最终导致关麟征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

这场内讧,标志着关麟征虽然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却始终无法适应体制内的权力游戏。

关麟征在1949年辞职后定居香港,尽管蒋介石和蒋家的多次邀请他赴台,但他因与陈诚的矛盾以及对大陆局势的判断,坚持留在香港。

他临终时曾感叹:“我也是炎黄子孙,盼望着祖国统一。”



这一句话,不仅反映出关麟征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和民族的深沉情怀。

他的性格、信念和原则,始终与他的战场英雄身份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革命者的坚定,也有战士的冷酷,但始终没有屈服于体制的力量,这使得他在历史中既有着辉煌的战绩,也有着无法忽视的个人矛盾。

——《肆》——

日军与史学家的双重认证

关麟征的事迹,被中国军队和历史学家所铭记,也得到了敌人—日军的深刻评价。



日军对于关麟征的称呼,充满敬畏和忌惮,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曾称关麟征的部队为“最强劲之敌”。

他们的瑞昌防线一度被关麟征打得伤亡惨重,毫无进展。

对于日军来说,关麟征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将领,他是一座巨大的难关,是他们在中国战场上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麟征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打破了日军对于中国军队的固有看法。

在他们眼中,关麟征率领的部队坚韧不拔,而且战术高超,具备极强的作战能力。

日军从初期的轻视,到后来的深深忌惮,关麟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军队的顽强与不屈,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战术的深刻理解和在实际战斗中的灵活运用。

而在中国历史学者的眼中,关麟征则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人。

李默庵评价他“重义轻利、公私分明”,这一点在关麟征的战斗指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关心战术上的成功,更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士兵,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宋希濂则称他为“堪称军人典范”,认为关麟征是战场上的指挥家,更是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革命者。

关麟征的战场伤痕,也成为了他一生抗战的象征。

1980年,他因病去世,医生发现他全身共有13处弹痕,而家属也表示这些伤痕“皆为抗日所留”。

这些伤痕,是关麟征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铁血忠诚的见证。

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抗日事业,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在个人品格和历史评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