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老街蒸腾的烟火气,扮靓了城市天际线。日前,镇江百年老街京畿路凭借“文化+美食+国潮”模式爆火出圈,日均游客量近2万人次。南京颐和路、苏州十全街等江苏特色老街在近年重构更新后,成为城市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新名片”,为城市的文旅消费注入了澎湃活力。老街新生的火热场景,给城市文旅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据了解,京畿路旧时是镇江城通往西郊的交通要道,但随着城市发展中心南移,京畿路与周边连片的老旧民居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此前曾长期处于基础设施滞后、业态单一的困境,周边居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如今,京畿路通过设计“年代记忆”“街巷记忆”等主题内容的墙绘,以“微改造”方式,提升了街区审美品位,实现了从历史街巷到潮流打卡地的蜕变。

沉寂多年的京畿路,经过改造焕新,已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慈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江苏省分会旧址”、近代通讯的里程碑“大清邮政局镇江分局”、镇江首家中西医结合诊所“蒋怀仁诊所”等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错落有致;“87而遇咖啡”“张维凤糕团糖水铺”等店铺以复古装潢和城市观景位成为网红打卡点;南京艺术学院的青年歌手、扬州曲艺青年演员、镇江本地非遗传承人等,为游客呈上精彩绝伦的演出……“一街一景”的文化长廊,正在让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无缝衔接。



“江苏的老街更新,其特点主要是准确把握住了当下人们的旅游体验和消费需求。”文化学者、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原副理事长戴珩认为,江苏通过挖掘、复古、仿旧、添加和再造,将时光感、文化味、国潮风、烟火气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精神基因和生活记忆的老街呈现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市规模最大、密度最高、保护最好的民国住宅集聚区。宁海路52-2号原为吴钦烈旧居,在系统性修缮前,这里因年久失修和加建改建,丧失了其原有的风貌与特色。颐和历保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修缮完成后,这里恢复了原有的铁艺露台和红砖外墙,在以青砖外墙为主的街区成为一抹亮色。”当下,创新业态正不断释放街区活力。11片区作为颐和路的复兴启动示范区,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22%,江苏首店品牌占比达83%。



商户空间变成创意快闪展场,文化艺术成为街区的长期风景。今年与颐和路一同入选“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苏州十全街片区,开展“向上生长”和“向后延伸”双重空间探索,鼓励特色文创、网红餐饮、精品民宿等新兴业态入驻,构建“首店经济+非遗体验”融合生态。不久前,“第七届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十全街公共艺术季”启幕,老中青三代社群的深度参与,将十全街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如今的十全街,周末高峰时期人流量翻3倍以上,街道夜间活力延长2小时,店铺客流量和营业额提升30%、部分增长50%以上。

每一条老街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记忆,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和风情。如何让“流量个例”变成点燃文旅消费的“流量IP”,实现网络流量到经济增量的飞跃?对此,戴珩表示:“每一条老街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老街更新一定要依托在地文化基因,保留住老街的根、骨、气、韵、神、魂,在此基础上融入各种现代和时尚元素。这样,老街才会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地标,赢得更旺的人气,保持长久的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