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热度未消
昆明
再次携带“顶流”光环
重回到大众的视野
日前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同程旅行
发布《2025城市青年旅行消费报告》
解码18岁至35岁青年人群的
出行特征和趋势变化
其中
昆明上榜年轻人最喜欢的目的地
曾经
昆明被视为游客前往
大理、丽江等地的“中转站”
但如今
它却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旅行首选
从“中转站”到“目的地”
昆明究竟靠什么拿捏住了年轻人?
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一)自然疗愈:“诗与远方”成为日常
昆明吸引年轻人的第一张王牌,是它“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与多元文化的完美融合。
作为“高原明珠”,滇池的四季风光让年轻人趋之若鹜。冬季红嘴鸥群舞的浪漫场景,夏季环湖骑行的自由感,以及“天空之镜”摄影体验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高频素材。石林的喀斯特奇观、东川红土地的“大地调色盘”,则以地质奇观满足年轻人对自然野趣的探索欲。
与此同时,当年轻人厌倦了逛景区的标准化流程时,昆明则用“自然即生活”的理念精心编织出了“慢生活的系统”:在这里,旅行不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情绪疗愈。在文林街喝咖啡、在滇池绿道骑行、在长虫山看日落夜景、在滇池边的露营基地围炉煮茶的日常片段中,就能完成对“班味”的祛除仪式。
此外,四季如春的气候,也让昆明成为了“反向旅行”的优选。当北方寒冬或南方酷暑时,昆明20℃的均温,成为了年轻人“避寒避暑”的物理刚需。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的气候红利更在于“精神降压”——北方沙尘暴肆虐时,昆明的蓝天成了社交媒体上的“隐形奢侈品”;南方梅雨季发霉时,昆明人朋友圈的“阳光配比”引发集体羡慕。这样的气候差异,让昆明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应许之地”。
(二)
多元文化: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若说自然景观为昆明奠定了“颜值基础”,多元文化则为它注入了有趣的灵魂。
在云南民族村,穿民族服装拍照、学习纳西族东巴文字、参与火把节狂欢……年轻人通过深度体验建立文化认同;官渡古镇的非遗工坊里,匠人演示乌铜走银的錾刻工艺,手把手教授云子围棋的古法烧制,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人的指尖重生……
这种“浸入式”的体验颠覆了传统旅游的走马观花。年轻人可以穿着汉服在翠湖拍大片,也能在昆明老街马家大院看话剧,昆明用包容的姿态,让每个到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角度。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的小众目的地正在经历一场“年轻化的改造”。海晏村的咖啡馆、乐居村的民宿、秘境M60创意园的涂鸦墙……这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正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注意力。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年轻人开始热衷于挖掘“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隐藏玩法,这种参与式的旅行方式也进一步重构了人地关系。
(三)
味蕾圣地:一城吃遍云南烟火
昆明,正以“一城吃遍云南”的美食多样性,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味蕾圣地”。
图源:@云南大学
图源:云南文旅发布
雨季的野生菌,让年轻人着迷。鲜花饼、芭蕉花炖鸡,让餐桌弥漫着“以花入馔”的浪漫气息。此外,小锅米线的酸辣鲜香、豆花米线的嫩滑暴击,都缠绕着昆明人的生活哲学。当夜幕降临,南强街夜市里,昭通小肉串滋滋冒油,傣味舂鸡脚酸辣上头;园西路的“热量核弹区”则用烤猪蹄、冰稀饭赶走年轻人的深夜EMO。
图源:昆明发布
最令人着迷的是,在昆明,美食自由不需要高昂的代价。物美价廉的小吃,让“穷游党”也能吃出幸福感。在这里,年轻人不必在“精致穷”与“将就吃”间做选择,每个荷包都能找到与美味相处的最优解,都能放肆享受“舌尖上的昆明诱惑”。
(四)
交通便利:说走就走的“任意门”
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昆明,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而当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特种兵旅行”时,昆明作为交通枢纽的节点价值愈发凸显。
长水国际机场的航线网络覆盖东南亚;高铁带动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1小时覆盖滇中城市群,2至3小时覆盖滇西、滇南、滇东南地区,2至5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6至11小时辐射北上广深和香港的高铁交通圈、高铁经济带,让说走就走的旅行触手可及。此外,昆明绕城高速与多条国道贯通,构建起连接东南亚的公路枢纽。这种区位优势降低了年轻人的出行成本,也放大了昆明的“中转站价值”。
图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更关键的是,昆明用“旅游集散地”思维重构了旅行的逻辑。年轻人可以“早看滇池日出,午赴大理古城,夜宿丽江客栈”,这种“昆明+”的复合型玩法,满足了年轻人对效率与体验的双重需求。
(五)
性价比与松弛感:年轻人的“躺平圣地”
图源:新华社
相比一线城市的高消费和快节奏,昆明的“低压力旅行模式”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需求,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躺平圣地”。
一碗10元的豆花米线、人均百元的野生菌火锅、便宜的水果、免费的公园绿地,让预算有限的年轻人也能玩得尽兴。斗南花市“鲜花论斤卖”的奇观,更成为年轻人“低成本浪漫”的象征。
同时,昆明人独创的“松弛美学”,将时间拉长成治愈的刻度。翠湖公园的午后,年轻人喝着咖啡,看松鼠在树梢打盹;文林街的三角梅花瀑下,汉服少女轻摇团扇,用镜头捕捉“古风浪漫”。这种“不赶景点、不刷步数”的旅行哲学,实则是对“精致匆忙”的温柔反抗:在这里,允许自己“虚度”时光,才是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图源:都市时报
此外,越来越多的旅居者来到昆明,掀起一场“生活实验”。滇池畔的长租民宿、共享办公空间与独立书店的复合业态,让“边赚钱边度假”成为可能。年轻人不仅在这里实践着“地理套利”的智慧,还将更多的时间转化为好好生活的灵感,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青春的活力。
图源:云南日报
说到底
年轻人对昆明的偏爱
实际上是一场对“生活本质”的追寻
自然与人文共舞
传统与创新交融
快节奏与慢生活和解
而选择来到昆明
其实是选择一种更轻盈的活法
这里没有“必须打卡”的景点
只有“值得停留”的瞬间
当踏入这片土地的刹那
恭喜你
已成功签收“美好生活”的体验装
此刻
春城阳光正好
剩下的故事
我们等你来一起书写
开屏新闻记者 何丹 整理报道
部分内容综合自新华社、昆明发布、三联生活周刊、昆明文旅、中国新闻社等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开屏新闻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